释法泰
通过对诗句的逐词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1. 十分风采露堂堂:形容人的风采极为出众,如同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一般,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卓越魅力和光彩照人的形象。 2. 玉蕊琼华未比量:比喻人物的才情、美貌或品德等非同寻常,足以让人难以比较和衡量。 3. 刚被傍人论好丑:指出人物刚刚受到旁人的评价和议论,关于其优缺点的各种看法正在被讨论中。 4. 因兹难嫁与潘郎
【注释】颂古十二首: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喜欢以古事为题咏诗。颂古十二首,是诗人对历史故事的追述和歌颂。 其十一:这是第12首。 有无不问语先堕:无论有还是有无,都不必多言,因为“明镜”已经能照出真相。 明镜当台双照破:明亮的镜子面对阳光,能够清晰地映出万物,就像太阳光照亮大地一样,无所遁形。 迷云散尽晓天空:经过云雾的遮蔽,天终于放晴了。 杲日团团红似火:灿烂的阳光如同一团火焰般炽热
【译文】 那匹三脚驴在蹄行中,步步踩在莲华上。 可笑那些寻找草中的驴,却不知道芳树里莺声婉转。 【注释】 1.颂古十二首: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十首,这里选其二。 2.三脚驴子:古代一种用三条腿的驴子作为坐骑,比喻人行动不便。 3.弄蹄行:指骑着三脚驴行走。 4.莲华:即莲花,古人认为它象征纯洁。 5.堪笑:表示惋惜、讥讽之情。 6.草中寻觅者:意指那些在草丛中找驴的人。 7.芳树
子卿不下单于拜,始末常遵汉帝仪。 雪后乃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儿。 释义: 颂古十二首 其五 子卿不下单于拜,始末常遵汉帝仪。 注释: 颂古:宋代僧人释法泰创作的一组偈颂。 子卿:指苏武(字子卿),汉朝使节被匈奴扣押十九年后返回汉朝。 单于:指匈奴王。 拜:古代的礼节,此处指朝见。 始末:始终,始终遵循。 常遵:通常遵守。 汉帝:汉朝皇帝。 仪:礼仪。 乃知:才知道。 松柏操:比喻坚守节操。
【注释】: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得到人家的一头牛,归还人家的一匹骏马。 有往有来,可知礼也:往来有节,可以知道这是合乎礼仪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颂扬古代诸侯之间交往时所遵循的礼制,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诸侯之间互赠礼物、互相赠送牲畜等行为的看法。 第一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诗人以得人之牛,还人之马为例,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要懂得给予,也要懂得回报
【注释】 秤子:秤杆。无量秤,即天平,两头平衡。拈起:举起。应须:应该,应当。见得明:看得清楚、明白。知渠:知道它,意思是“知道它是什么”。错认:错误的认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颂扬天平的公正无私。天平两边放上相等的重量,就能达到平衡。如果一方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那么天平就会倾斜;如果斤斤计较,那么结果就更加糟糕。所以,天平是公正的象征。 此诗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天平两端一样重
注释: 颂古十二首 其七:颂古代的圣人从来不覆藏,当机何得昧真常。 只知报道王来也,不觉浑身在帝乡。 译文: 自古以来,圣贤从不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关键的时刻,怎能迷失自己的本心? 只因为知道王来了,所以才感到身临帝乡
【注释】 客:指客人。远方:远处,这里指代“他”。遗我:送给我。一张琴:指客人赠送的琴。中含太古意:其中蕴含着上古时期的情意。太古:上古时期。子期: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相传他善于弹琴。侧耳:形容倾听的样子。师旷:春秋时晋国的著名盲乐师,曾为晋平公演奏过琴曲《清角》、《白雪》。谩(màn):徒然、白白地。今朝:今天早晨。呈似君:把琴送给您,请弹给我听。试请:请试着。 【赏析】 这是一首赠琴诗
诗句释义: - 渺渺邈邈:形容非常遥远,无边无际。 - 十方该括:指所有地方,所有的方面。 - 坦坦荡荡:形容非常宽广,无遮无拦。 - 绝形绝相:形容没有任何形状和相貌,通常用来形容佛教中非物质的存在。 - 目欲视而睛枯:眼睛想要看得清楚时,反而因为疲劳而感到干涸。 - 文殊普贤:文殊和普贤都是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的象征,全无伎俩,即没有使用任何技巧或手段。 - 临济德山
【注释】 朝三暮四:比喻反复无常,变卦不定。一何少:怎么少得这么厉害。 多少未能知数量:指不知事物的本质有多少。 有与无:指事物的存在和不存在。 殽讹:即“嚧”,古代一种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容器。 【赏析】 这首小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诗人认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不良习气就是人们喜欢玩弄权术,不务实际,只讲形式,不讲实质。他以朝三暮四的猴子来作比,讽刺那些善于耍弄权谋的人。这种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