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手法特点和思想情感来鉴赏。“生无所生,死无所死”是佛教中关于生命轮回的命题,意思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没有生也没有死去,生死轮回不断循环;“风动尘飞,波澄浪止”意思是风起尘飞,波涛荡漾,水波平静如止;“和合离散”,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中,或聚合或分离,无时不变
【注释】 颂古:古代诗歌的体裁,多写古人之事。四十四首:是《全唐诗》中的第44首诗。朱沙:红色的颜料。白玉盘:盛放食物的盘子,也比喻富贵人家。展脚眠:伸腿而卧。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人生难得的团聚的诗。诗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出了人间的难得和珍贵。 “朱砂镜中开颜笑,白玉盘中展足眠。”此两句用朱砂镜和白玉盘两个形象来比喻人世间的难得和珍贵。朱砂镜照出的是人的喜色,白玉盘中盛着的是人的美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颂古十二首》中的第八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注释: - 颂古十二首:这是一组以颂扬古代圣贤为主题的诗歌,共十二首。 - 其八:这是第八首,也是其中之一。 - 不落因果何曾堕(bù luò guī yī hái céng duò):如果不陷入因果循环,就不会坠落。 - 不昧因果何曾脱(bù mèi guī yī hái céng tuō):如果不迷失因果
商岭东西路不分,两间茅屋一溪云。 师年耳聩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诗句释义 1. 商岭东西路不分:描述了商岭的地理位置和道路状况,暗示了路途的艰难或偏远。 2. 两间茅屋一溪云: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简朴的画面,其中“溪云”可能指代的是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3. 师年耳聩知师意:这里的“耳聩”形容听力不佳,但即便如此,诗人依旧能深刻理解他人的心意
诗句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树倒藤枯意若倒”和“沩山开口笑呵呵”,寓意深长,表达了对无常世事的接受与豁达,以及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实践
这首诗的译文是:“清晨,我在重城下进入,冒起轻烟。在繁华的闹市中,我们相遇,难道只是偶然吗?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让我突然感到天摇地动。明月升起,真是让人怜爱,高高的云髻何处去借婆裙拜婆年?” 注释: - 重城:指古代城市,这里可能是指一个繁华的城市。 - 冒轻烟:形容早晨的雾气很薄,阳光透过雾气照射下来,形成一层淡淡的光晕。 - 闹市:指的是热闹的市场或街道。 - 等闲:随意、随便。 - 平田
注释:张公养育了三个儿子,长大后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志向。 他们在一起行走时,互相呼应,眼睛都长得相似。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张公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在月光下相聚的场景。诗中的“呼来月下同踪由,眼睛个个皆相似”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默契和相似,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认可和尊重
【注】金刚:比喻坚硬之物。锤:指拳头。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冬,诗人在江西袁州与刺史裴泰相遇时所作。当时诗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心情抑郁。诗中以金刚锤击碎千圣骨,喻指自己对名利的淡薄,对生死的看破,对世俗的不拘,对是非的不辨。“抛向四衢道”一句,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道路的无拘无束,对于生活境遇的超然洒脱。 第一首写年轻时得二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金刚锤”
【注释】 颂古十二首其十二:颂,赞歌。此指咏怀之作。 塔前衣,指佛塔前的袈裟。付后,交付他人。 何物,什么事物。 双珠迸出刹竿倒,双珠,指佛像。刹竿,佛塔的檐杆。 直得寒光彻四邻,直,直率,这里形容光华四射、耀眼夺目的程度。 【赏析】 这首诗是咏佛的。诗中用“双珠”比喻佛像的庄严和美丽,赞美它像两颗明珠一样闪耀着光芒,照亮了周围所有的人。诗人通过对佛塔和佛像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敬仰之情
这是一首描绘禅宗机锋的偈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译文:在德山和尚的棒法之下,金沙中显现出不同的光泽;而在临济和尚的喝法之中,宾主之分也得以分明。但如果来到这里的人不能有真正的觉悟之眼,那么他将辜负了原本的自己。 -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法泰所创作的《偈七首·其五》。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悟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德山棒下金沙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