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注释】: 隩草戊戌:即1654年,清顺治十五年。 仲冬:农历十二月。 和韵:应诗题要求作诗。 其八:是第8首。 “门外苍茫势”,门外苍茫的形势。 “神龙且寄髯”,神龙暂且借住龙须。形容人暂时寄居在他人处,暂时依附于某人。 “困方嗟褐短,人岂藉泉廉?”困窘之人才会感叹衣服破旧,贫穷之人怎能依赖泉水生活? 【赏析】: 《隩草戊戌》是清代诗人顾梦游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为客的孤独寂寞之感
诗句解读: 1. 隩草戊戌(1654年)仲冬和韵:这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间背景,“隩草”可能是指地名或特定的地方草,而“戊戌”是干支纪年的年份。此句描述了诗作的创作时间。 2. 其七:这里的“其七”指代的是诗作中的第七个部分,可能是作者对某一主题或情感的进一步阐述。 3. 勋名虚幻耳:勋名,即功勋与名誉,虚幻,意味着不真实或虚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虚名的看法,认为真正的功绩并不被世人认可。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五:“隩草”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植物或者特指某一地区。“戊戌”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年份,即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4年)。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这一年的记忆或者情感。 2. 一自椎秦后,同人在海山。:“椎秦”可能是指推翻秦朝的历史事件,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一起经历的艰难时期。“同人在海山”则表达了诗人和其他人一起在困难中坚持的情景。 3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注释】 ①有感漫赋:即《有感》之作,因感慨而作。漫:随意,没有目的。②仲蔚居:指孔子(字仲由,叔孙氏之子,名赐)居住的曲阜。③咄咄书空:形容读书时神情专注的样子。④瞻天望切嗟无路:仰望苍天感叹无路可走。⑤陟屺(qǐ):远望故乡。⑥谒者:官名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十未伸博浪志,居此积忧忡。 一命依麋侣,全军傍蜃宫。 身闲因性懒,我拙任人工。 岛上风威厉,蓬蓬震太空。 注释: - 隩草:指隐居之地,也指作者的住所。 - 戊戌:农历年份。 - 1654:指的是具体的某一年。 - 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 - 和韵:即和原诗韵脚相同的诗歌。 - 其十:这首诗是作者自编的诗篇的序号。 - 博浪志:指宏大的理想或者抱负。 - 积忧忡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九不当矜著述,已闭白云函。 是衲全留发,云庵半在岩。 寡亲时属旅,感物义为咸。 半世栖栖意,逢人说大凡。 注释: 不当矜著述,已闭白云函。——不应该炫耀自己的著作成就,已经将它们收藏起来了。 是衲全留发,云庵半在岩。——这些袈裟全都留在山中了,一半的禅房还在山洞中。 寡亲时属旅,感物义为咸。——因为亲人都去世了,所以感到孤独;因为受到感动而产生了许多感慨。 半世栖栖意
诗句解析 1 采薇:这句字面意思是采摘薇草,薇草是古代用来制作酒的原料,常用来比喻酒。 2. 往古事:指过去的事件,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典故或事迹。 3. 敢曰继其踪:意为“敢说继承其踪迹”,表示有勇气或胆量追随先人的脚步。 4. 散弃成吾逸:指放弃世俗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在。 5. 逢迎自昔慵:指过去总是喜欢逃避现实,不主动去迎接或参与。 6. 屐枯邀雨润:形容诗人行走于山林之中
诗句释义: 1. 常说为僧好,君今欲了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认为出家修行是一件好事,而你(吴正甫)现在想要摆脱世俗的纷扰,实现内心的解脱。 2. 果然撇得下,祇便悟当前:这里的“撇得下”指的是放下世俗的一切,包括名誉、财富等;“悟当前”则是指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觉悟和平静。 3. 但使身无累,毋令世有权:意思是只要你能身心清净,不追求世间的权力和地位,就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你的。 4. 释名余早定
这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句“何处呼名浪得名”,意为在社会上呼唤名声却难以得到。这句反映了现实中有些人只是空有虚名,而实际能力并不强。 次句“三挝万载竟留声”,意指尽管呼喊了很长时间(三挝),但名声却无法改变。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无奈的情感。 第三句“爰爰可待株难守”,意为像柳树一样等待风的到来却无法把握,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却又感到无力的复杂心情
偶成 最是贫来韬迹宜,强争枘凿竟忘痴。 客窗诗苦囊兼涩,旅梦春浓老不知。 失意无成知得少,灰心已久望燃疑。 生嫌岂独刘惔妹,难笑东山掩鼻时。 注释: - 最是:最合适、最恰当;韬迹宜:隐藏行踪,适宜于贫困之时;强争:强行争取;竞:竟然;忘痴:忘却了愚蠢;客窗:客居他乡的窗户下;诗苦:诗歌苦涩,形容生活艰辛;囊兼涩:口袋里满是苦涩;旅梦:旅居他乡的梦想;春浓:春天来临;老不知:年岁已高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