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以及诗词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寒意”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注释和重点语句来分析,此题属于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诗句释义】 折柳:古代送别时,常折柳枝作为纪念。二首:两首。旗亭:驿站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古时长安至东都洛阳的交通要道上。毵(sǎn):「长」的意思。毵,形容柳条柔长而细软。攀折:摘取。一三:指多次。 【译文】 旗亭驿馆柳枝遍,无数枝条随风飘。 行者挥手辞归去,送者流泪心更伤。 物与人皆难长久,何苦如此情更深?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对人生短暂、离别痛苦的感叹
【注释】江介:江边,泛指长江一带。明府:对州郡长官的敬称。抚字:抚慰、救济百姓。即事诗:即景而作的诗歌。乱:战乱。走:被征发去打仗。残:凋零破败。夷门:古地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 【赏析】此诗为和韵之作。首句“民居寥落不成村”,写战乱后荒凉景象。次句“天道人心且莫论”,写诗人感叹天道难料,人心易变。第三句“我亦被兵几失路”,写自己也被战乱所困扰,几乎失去方向。最后一句“一鞭残照过夷门”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砂碛满羔羊,牧之货作息”: - “砂碛”指干旱的沙漠地区。 - “满”意味着充满了。 - “羔羊”指的是小羊羔。 - “货作息”可能是指以放牧为生,通过出售牲畜来获得收入。 2. “盛夏亦披裘”: - “盛夏”指的是夏天。 - “亦”表示也。 - “披裘”是穿皮裘的意思。 3. “妇女不纺织”: - “妇女”指的是女性。 - “不纺织”指的是不从事纺织工作。
【注释】晓:天刚亮。骖(cān):马的四蹄。居人:指在城里的人,这里暗指诗人自己。露沈沙:露水沾湿了沙滩。雨鸠(jiū):一种鸟。南:指南方。北:指北方。隐相唤:好像在互相呼唤。浓绿香:浓密的绿色散发出阵阵清香。 【赏析】此诗写初夏早行的情景。首句写天明时骑马上路;二句写城里的人们还未起床,只有露珠洒满大地;三、四句写路上的景色:雨燕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好像互相呼唤着什么;而那茂密的树林里
【注释】 由来:从来,向来。劲气:雄壮的气势。金方:指北方。风力:比喻锐气、气势。霜毛:指鹰的羽毛。搏击强:搏击强劲有力。万里秋心:指秋天的远大志向。凭绘取:凭借描绘出来。将军:这里指达官贵人,泛指将军。英武:英勇威武。震要荒:震惊边远荒凉之地,意谓将军之威名远播。 译文: 自古以来雄壮的气势都禀承于北方,锐气与霜毛相搏相击而更加强劲。 在遥远的秋天中,借助画家的笔触,可以描绘出将军的英武威名。
注释: 春风着意匀脂粉,绰约真如处女时。 春风用尽心思将海棠打扮得如女子般娇美动人。 最好胆瓶斜卧处,一枝没骨写徐熙。 在胆瓶倾斜的地方画了一枝海棠,仿佛在描绘徐熙的画作。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海棠的诗。诗人通过春风的巧手,将海棠装扮得如同少女般娇嫩美丽,令人陶醉。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在斜卧的胆瓶中,一枝没有骨骼的海棠栩栩如生,如同画家徐熙的画作一般生动传神。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海棠的美丽
塞上即目 鸡犬楼窑顶,老小居窑腹。 煤气𤌏窑中,长年炕火燠。 注释:在塞外居住时,看到鸡狗在窑顶活动,老少都在窑中居住。窑中烧着煤气𤌏,人们常年在炕上取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居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活的情况。诗中的“鸡犬楼窑顶”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简陋的生活环境,而“老小居窑腹”则揭示了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状态。同时,“煤气𤌏窑中
注释:我想要寄出相思之情,折了柳枝来表达。柳枝果真是代表相思之情的?人们本来就轻离别,反而使柳枝重别离。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于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感慨。诗人通过折柳寄情这一传统习俗,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景物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矛盾心理,既有对离别的无奈,又有对重逢的期望。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士人追逐小利,考试时争相作答。 贸易不是学习的本意,争相返回归化之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当时士人在考场上为了一点小利益而互相竞争,甚至不惜放弃真正的学问和道德追求,只图个人私利的丑恶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功利主义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