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复
首先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篝灯读易听更残,微雨萧萧独闭关。 - 篝灯读易:在帐篷里用灯光读书,这里的“篝灯”可能表示一种朴素或者简陋的学习环境。“读易”可能是指阅读《周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典。 - 听更残:听到夜已深,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夜晚时分的静谧和深沉。 - 微雨萧萧独闭关:在细雨中独自一人闭门不出,这里的“萧萧”形容雨声轻细而连续。 2. 治世岂无谋可献,书生从古命多寒。 -
【注释】 幽兴:隐居生活的乐趣。 疏花:稀疏的花朵,此处指梅花。 小瓶:小巧玲珑的花瓶。 醉眠:醉后睡觉。 骚经:指屈原的《离骚》。 白云:此处指隐士。 青:山色。 赏析: 此诗以“幽”字为诗眼,写诗人在深山独居时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首句“自折疏花插小瓶”,写出了诗人闲适、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次句“醉眠明月读骚经”,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月夜里沉醉于读书的情景。第三句“白云也识幽人意”
【注释】 小笠,小斗笠。 轻蓑,用竹、苇编成的单人雨披。 片帆,一叶扁舟上的帆布。 识归路,辨认回家的路。 借得,借用。 清江,指长江。 【赏析】 这首诗写渔翁归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点明时间是早晨,地点在江边,动作是小艇靠岸。次句写渔翁归途,唱起楚歌,与垂钓者相唱和。第三句写归家路途上一片帆影,自然地流露出归心似箭的情感。末句写渔翁借助江风,高超地驾驭着船帆。此诗意境清新,笔调简练,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书斋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审美情趣。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给出必要的注释,最后附有赏析: - 第一段:“数檐隙地葺幽斋,小作轩窗傍竹开。行蚁上缘风折笋,饥鸦争啄雨残梅。” - 数檐隙地葺幽斋:用数落的屋檐间隙搭建起一个静谧的书斋。 - 小作轩窗傍竹开:虽然空间有限,但通过开窗让竹林映入室内。 -
重过东野故居 郭外有村名孟堡,旧传君此卜幽栖。 草荒东野千年宅,水绕南山一曲溪。 人物不生诗渺渺,秋风无语恨悽凄。 可怜如许衣冠士,不为留祠向竹西。 注释: 1. 郭外有村名孟堡:在城外有一个叫做孟堡的村庄。 2. 旧传君此卜幽栖:以前听说您在这里隐居。 3. 草荒东野千年宅:东野已经荒废了,但是这里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4. 水绕南山一曲溪:南面有山,山下有一条小溪。 5. 人物不生诗渺渺
注释: 1. 富贵真同一蚁丘,宠荣多处独多忧。 富贵真同一蚁丘,形容财富地位就像蚂蚁一样微不足道。 宠荣多处独多忧,虽然受到宠爱和荣耀的包围,但内心却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2. 静观草木自生意,晚爱溪山多胜游。 静观草木自生意,形容自己对自然景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静静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和发展。 晚爱溪山多胜游,晚上喜欢去欣赏美丽的山水风光,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和宁静。 3. 竹岂有情那得醉
注释: 1. 寒侵征袖客先知,晓角吹霜下客衣。 - "寒侵":形容天气寒冷,侵袭着衣袖。 - "征袖":指远行的旅人或官员的衣袖,通常因为气候寒冷而加厚保暖。 - "客知":客人知道。 - "晓角":清晨的号角声。 - "吹霜":早晨的露水和霜冻。 - "下客衣":指被露水和霜打湿的衣服,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苦。 2. 归兴只缘松菊晚,宦情肯为稻粱肥? - "归兴":回家的愿望或愿望中的归来。 -
注释: 江湖:这里指代诗人的仕途生涯。 芰荷:荷叶荷花。 黄叶落来秋色晚,乱鸦归处夕阳多:意思是说,当黄了的树叶落下,秋天的夜晚降临,乱飞的乌鸦回到了它们的归宿。这里的“夕阳”是指傍晚时分的太阳,它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惯经世态知时异,拙为身谋惜岁过:意思是说我经历了世间的种种变化,深知时事变迁,所以谨慎行事,珍惜每一个年头。 有屋一区田二顷,分无清梦到鸣珂:意思是说,我有一座房子,有田地两顷
【注】乃翁: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奚奴:即奚童,古时指家奴。岸行:顺水而行。 折叶:竹枝。浮舟:船。 信风翻覆易:信风,顺风;易,容易。 无心逐水去留轻:无心,指不关心。去留,指随波逐流。 触崖颇似乘时意:触崖,被山崖碰触。乘时,指趁好时机。 藏壑深关遁世情:隐于深山的洞穴,深关,隐居不问世事。 幸喜此身元不系:此身,自己的身体。元不系,完全自由自在。 底须壁上觅寰瀛:底须,何必。寰瀛
舟中效东坡用韵 底事京尘踏软红,又随征棹过吴松。 人家半在桑柘住,春水忽迷芦苇丛。 赤蟹白鱼今稍稍,红樱紫笋已匆匆。 船窗尽日看山色,多少好山供眼中。 注释: 1. 底事:何故,为什么。 2. 京尘:京城的尘埃。 3. 软红:指京城中的繁华之地,也指京城的尘土。 4. 又随征棹:再次跟随船只前行。 5. 吴松:古称松江,今属上海市,因地处江南而名。 6. 人家:指渔人或农家。 7. 桑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