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礼
诗句:山忘孤峻玉忘瑕,到处仙源是我家。 译文: 山峦忘却了它的孤独和峻峭,玉石忘记了它的缺点和瑕疵,到处都是仙境,仿佛我的家庭就是仙境一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人以山、玉为比喻,赞美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的“到处仙源是我家”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家园,充满了诗意与浪漫。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散席,即散会。迢迢,遥远的样子。丧全机,意思是失去全部机件。父南子北,比喻人各一方。今何在,指现在在哪里?月冷渔歌落钓矶,意思是夜晚的月光寒冷,渔民唱歌的声音落下了钓鱼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离别后重逢的场景。诗人和朋友散会后,依依惜别,直到海涯。他们相互挥手告别,船桨划动,船体晃动,就像失去了全部机件一样,无法前进。他们各自回到了南方和北方,现在都身在何处呢?夜晚的月光寒冷
南泉水牯忘鞭索 南北东西共一家 王税及时都纳了,牧童横笛远山斜。 注释与赏析: 1. 南泉水牯忘鞭索:描述一个场景,南泉水的牯牛忘记了鞭打索扣,自由自在地饮水。 2. 南北东西共一家:表达一种思想,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东方或西方,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3. 王税及时都纳了:强调按时交纳赋税的重要性,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遵守规则,按时纳税。 4. 牧童横笛远山斜
诗句原文: 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流在钓鱼矶。 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注释解释: - 不汝还者复是谁: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迷茫和追寻的心理状态。"不汝还兮" 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谁" 在这里可能指代诗人自己,或是他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或目标。"复是谁"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茫的状态,仿佛是在追问一个始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 残红流在钓鱼矶
下面是对这首宋代僧人释文礼所作的《颂古五十三首 其八》的逐句解释和翻译,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同时,我会附加一些赏析: - 诗句原文: 强将不识鼓唇牙,胡语如何乱得华。 若使老萧皮有血,定应赶逐过流沙。 - 词语解释: 1. 强将:指那些武力强大的将领。 2. 不识鼓唇牙:不知道如何应对敌人的语言攻击。鼓唇是指吹动嘴唇发出声音,牙是咬字发音,形容说话或歌唱。 3. 胡语
满头白发老岩隈,万本青松懒更栽。 皮袋累他周氏女,难寻踪迹去还来。 注释 - 满头白发:头发花白,形容年老。 - 老岩隈:古老的山崖边。 - 万本青松:成千上万的青松。 - 懒更栽:懒得重新栽种。 - 周氏女:姓周的女子。 - 皮袋:指袋子,这里用来比喻束缚、拖累之意。 - 踪迹:行迹,足迹。 译文 我头发斑白,在古老山崖边徘徊,曾经拥有万株青松却已厌倦了再次栽种
【注释】 不是风兮不是幡(pán,一种旗幡),将军骑马出潼关。 安南塞北都归了,时复挑灯把剑看。(挑灯:指晚上点灯。) 【赏析】 这首诗写将军的威武形象及他对军旅生活的酷爱。 “不是风兮不是幡,将军骑马出潼关。”这两句诗是说:不刮风啊,也不飘动旌旗,将军骑着马从潼关出发。这里的“不是”二字,是反诘的语气词,表示对前文的否定,说明这里所描写的情景并非真的没有风和旗幡
释义: 佛在日面,佛在月面。 西岩树色含烟,东谷华光映日。 仰视莫穷,俯看已老。 一时分付主林神,明眼衲僧无处讨。 注释: 1. 颂古五十三首 其十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目中的“颂古”指的是赞美古代的诗歌,“五十三首”表示共有五十三首诗,这里的“其十二”指的是这首诗的序号是第二十一首。 2. 颂古:这里指的是赞美古代的诗歌,是一种对古代诗歌的赞美和传承。 3. 日面佛,月面佛
【注释】 颂古五十三首其十四:此诗为《颂古》的第十四篇,作者为宋代僧人佛印禅师。南泉,即南泉普愿禅师,唐代高僧,人称“荷泽大师”。本诗通过描写南泉普愿入堂的情景,寓意人生在世应该随遇而安,不与他人争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泉普愿禅师入堂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诗中“宾主分明肯自乖”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南泉普愿禅师与众宾客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莫把威音论戒腊
注释:扇子上画的图案都破了,盐官又要求犀牛角。 侍者知道难以开口,无法归还就干脆不还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盐官对侍者的要求。他要求侍者拿出一件物品,但侍者却无法满足他的要求。诗中的“破”和“索”都是动词,表示要求和索取的意思。而最后的“休”则是动词,表示停止或罢休的意思。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无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