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兮不是幡,将军骑马出潼关。
安南塞北都归了,时复挑灯把剑看。
【注释】
不是风兮不是幡(pán,一种旗幡),将军骑马出潼关。
安南塞北都归了,时复挑灯把剑看。(挑灯:指晚上点灯。)
【赏析】
这首诗写将军的威武形象及他对军旅生活的酷爱。
“不是风兮不是幡,将军骑马出潼关。”这两句诗是说:不刮风啊,也不飘动旌旗,将军骑着马从潼关出发。这里的“不是”二字,是反诘的语气词,表示对前文的否定,说明这里所描写的情景并非真的没有风和旗幡,而是故意夸张地形容将军威武雄壮的气概。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将军”指唐玄宗李隆基。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对这位将军的敬慕之情。“不是”二字是诗人运用得十分巧妙的字眼。它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将军的尊敬,又表现出作者对他那种豪迈、洒脱的性格的喜爱,同时也使诗句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安南塞北都归了,时复挑灯把剑看。”这两句诗是说:安南、塞北都已经平定了,我时常挑亮灯光,拿着宝剑观看。这两句诗是说:那些南方的蛮荒之地和北方的边关都已平定。“安南塞北”,指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北方边境。“都归了”即“都平定了”。
“时复挑灯把剑看”,意思是时常挑亮灯光手持宝剑进行观赏。“时复”,是时常的意思;“挑灯”,即点亮灯火;“把剑看”,即持着宝剑观赏。这两句诗是说,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都会点亮灯光,手持宝剑欣赏一番。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将军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边疆安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那种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