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忠
偈四首 其一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注释: 1. 即此:指眼前的事物或现象。见闻:指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阴”。 2. 非见闻:即不是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声色:指声音和颜色,是佛教所说的六尘之一。 3. 个中:指自己的内心世界或精神领域。若了:如果明白了。全无事
【注释】 偈四首 其二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译文: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慧能所作的《坛经》中的一段,是禅宗“顿悟”说的经典表述。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对于见、闻、觉、妄等概念的独特理解和解释。 “见闻知觉本非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哲理和对禅宗修行的理解。"菩提"指的是悟道的智慧,"慧日"象征这种智慧的光明照耀万物。"般若"代表般若波罗蜜多,即达到智慧的路径或方法。 - "朝朝照"和"夜夜吹"描绘了这种智慧的光芒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无所不在,无所不照,无所不吹。 2.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
【注释】 偈:佛教语,指唱诵佛经时所念诵的文句。此诗为佛教颂赞佛陀的功德。 解擘当胸箭:比喻修行人以戒、定、慧三昧破除生死之箭。 祇半人:仅能保持半个人的样子。 为从途路晓:是说修行者为了觉悟众生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所以不全身:是因为要使众生解脱痛苦而自己不能保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设问的形式赞美了佛陀的崇高品德。首句“解擘当胸箭”,用“解”字来表示“破”的意思,“擘”就是“破”
解擘当胸箭,因何祇半人? 为从途路晓,所以不全身。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唐代诗人义忠是一位僧人,俗姓杨,出生于福州福唐。他为禅宗大颠之法嗣,武宗毁佛时隐避于漳州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 义忠的诗作不多,仅存《偈四首·其三》一首,其中表达了他对禅理的领悟和对世俗的超脱。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揭示了禅宗的真谛和修行者的内在平静。义忠的生平与诗歌创作均体现了唐代文人在宗教文化氛围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