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偈四首 其一
介绍
《偈四首 其一》是宋朝诗人释法恭的作品。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禅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感受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关推荐
偈四首 其一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注释: 1. 即此:指眼前的事物或现象。见闻:指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阴”。 2. 非见闻:即不是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声色:指声音和颜色,是佛教所说的六尘之一。 3. 个中:指自己的内心世界或精神领域。若了:如果明白了。全无事
【注释】 七处:佛语,指心地清净无染。徵心:征求内心。阿难:即须弥提婆,意译“无量寿”。瞥地:一念之转。无心:不分别。泥中:喻世俗。洗土块:比喻清除杂念。 【赏析】 此诗为偈赞阿难的。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之一,因发心救众生而证悟了空性。诗中以七处征心为引子,赞叹了阿难对佛理的体悟和修行的执着。 首句“七处徵心心不遂”,指出阿难虽有七处征心,但心中并不清净。次句“懵懂阿难不瞥地”,则进一步说明
质库何曾解典牛,只缘价重实难酬。想君本领无多子,毕竟难禁这一头。 诗句释义 1. 质库何曾:在古代,人们常用“质库”来指代典当行或典当物品的地方,这里的“何曾”意味着从未有过典当的经历。 2. 解典牛:这里的“牛”,指的是价值较高的物品,如耕牛、贵重的牲畜等,典当通常用于解决暂时的资金需求。 3. 价重实难酬:物品的价值很高,但因资金短缺难以偿还,这反映出作者在经济上的窘迫。 4.
【注释】 紧峭:指山势险峻陡峭。离水靴:形容山路陡峭,行路艰难。湖湘:湖南的别称。月:代指月光。手把铁蒺藜:比喻用武器或利爪。打碎龙虎穴:比喻打败敌人。翻身倒上树:指从困难中解脱出来。无生灭:佛教语,指一切法皆为无常之性。瞿昙:梵文音译,即瞿昙摩诃萨,古印度人名。弥勒佛:佛名,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维摩诘经》、《涅槃经》说,弥勒佛在世间时,人们将见到佛光。弹指
注释:每年在今天沐浴佛身,目力所及之处迦维路并不遥远。如果真是当年曾示现过佛身,那么应该用恶水浇头了。 译文: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沐浴佛身,目力所及之处迦维路并不遥远。如果真是当年曾示现过佛身,那么他应该被用恶水浇头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陀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描述浴佛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佛陀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即如果佛陀真的曾经示现过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山上行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妙高山顶,云海茫茫。 - 妙高山:位于台湾,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云海茫茫:形容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 2. 少室岩前,雪霜凛凛。 - 少室岩:位于台湾,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雪霜凛凛:形容天气寒冷刺骨的景象。 3. 齐腰独立,徒自苦疲。 - 齐腰独立:形容一个人独自站立,无法依靠。 -
诗解: 1. 朔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 这两句描述了冬天的景象。"朔风凛凛"指的是北风吹来的感觉,寒冷而刺骨。"扫寒林"形象描绘了风的威力,仿佛能扫清所有的冷气和寒意。"叶落归根"表达了植物对自然的依赖和归属。而"露赤心"则意味着即使是在寒冷的环境中,植物也保持着生机和活力,露出它们最真实的一面。 2. 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 这句诗通过一个具体的比喻表达了深远的意义
偈四首 其一 诸方浩浩谈玄,每日撞钟打鼓。 西禅无法可说,勘破灯笼露柱。 门前不置下马台,免被傍人来借路。 若借路,须照顾。 脚下若参差,邯郸学唐步。 译文: 在寺庙里听到各种关于佛理的议论,每天都在撞钟击鼓。 禅宗没有固定的教义,因此无法用语言表达。 寺庙门前没有设置下马台,以免被路人借用道路。 如果需要借用道路,必须小心照顾。 如果你的步伐不一致,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注释:五百人中受屈,是因为不认识“落”字。 百千众中较量,是因为不认识“昧”字。 两字混淆错误,导致许多平直的文字被扭曲。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人们在识字时遇到的困难和错误,表达了对汉字的尊重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字的依赖和运用
满口道不出,意指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句句甚分明,说明每一个句子都非常清晰明了。 满目觑不见,山山叠乱青,形容景色的壮观,仿佛每一座山峰都覆盖着层层翠绿,让人无法全部看清其真面目。鼓声犹不会,何况是钟鸣,意味着当鼓声都无法理解时,更不要说钟声的深意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宋诗的美妙,还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四字的对仗句子。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春风杨柳眉,春禽弄百舌。 - “春风杨柳眉”描绘了春天里杨柳随风轻摆,仿佛柳枝上挂着眉毛一般柔美的景象。 - “春禽弄百舌”则描述了百舌鸟在春天里欢快地叫着,似乎在模仿春天的气息。 2. 一片祖师心,两处俱漏泄。 - “一片祖师心”表达了作者心中对于佛法的虔诚与追求,如同祖师传授的心法一样坚定。 -
偈四首 其一 山僧不会巧说,大都应个时节。 相唤吃碗茶汤,亦无祖师妙诀。 禅人若也未相谙,踏著秤锤硬似铁。 【注释】 1. 山僧:指隐士或出家修道者。 2. 巧说:巧妙的言辞。 3. 时节:时机。 4. “相唤”:即邀请。 5. 吃: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喝、用。 6. 祖师:本指佛教中传授教义和修行方法的师傅,这里泛指师父。 7. 妙诀(miǎo jué):高明的法术。 8. 相谙(xiāng
【注释】: 1. 此事最希奇:这件事情最稀奇。 2. 不碍当头说:没有什么妨碍,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3. 东邻田舍翁:指的是住在东边邻居的老农。 4. 随例得一橛:顺着常规得到一个东西(橛,即木棍)。 5. 非唯贯声色:不仅是用来装饰声音和色彩。 6. 亦乃应时节:也可以用来应对四季时令。 7. 若问是何宗:如果你问他是什么门派、宗派的话。 8. 八字不著丿:用八字笔画的字没有写在上边。
偈四首其一 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注释: 五陵:泛指长安附近的五个皇族大陵墓所在之处。 百衲(nà):指用许多补丁缀连修补过的布衣。 衲:补缀。 衲僧:这里借“衲”字代指和尚,因为衲衣补缀过很多次,所以叫“衲僧”。 百衲:这里比喻和尚的衣服破旧,但是精神可嘉。 高僧:这里指的是那些修行很高的僧人。 厌贫(yàn pín):不喜欢贫穷。 厌:讨厌,厌恶
第一首 请从东过西,不妨水云自若。如其稍涉迟回,直是一槌粉碎。 注释:你请从东边走过西边,不妨让水云自在飘浮。假如稍有迟疑犹豫,那将如同被一槌击碎。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我们应该像水和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本性。但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如果稍有迟疑或犹豫,就可能错失良机,甚至导致失败。因此,我们应该果断行动,不要犹豫不决
诗句解读及赏析 1.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 - 译文:举起手来点燃香烛,以此表示对佛的供养。 - 注释:此句强调了佛教徒通过宗教活动(如点燃香烛)来表达对佛法和佛陀的虔诚与敬意。 - 赏析:佛教强调通过内心的修行来实现解脱,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仪式和供养。此句虽指出了外在的行为,但更强调了通过内心的力量来实现信仰。 2. 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 译文:只要心中有佛,自然能获得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