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岑
【注释】 偈二: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海是真心。 身界二尘无实性,分明达此号知音。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最深的道理,就是法界的人身就是自己的心。如果迷失了,就会把心迷失在众多的外在事物里;而一旦领悟了,就可以达到一个清净如水的佛境。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知音”。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
注释:修行道的人不认识真谛,只是从来认识神。从无始劫来生死的本源,愚痴的人唤作本来身。 赏析:诗中表达了修行者对于真理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生死轮回的误解。他们虽然知道生死是循环往复的,但是仍然将生死视为生命的本源,这是一种对生死的误解。这种误解源于他们对真理的无知和对神的认识。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者的同情和理解,他明白修行者的痛苦和困惑,也明白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执着
偈 其八 障碍处没有墙壁,通畅处不要虚空。 若能如是解悟,心与色本来相同。
【注释】 万丈竿头:比喻极高的地方,用来形容学问、功夫等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未得休:没有停止。堂堂有路:形容道路宽广,人很多。少人游:很少有人去游览。禅师:禅宗的僧人。欲达南泉去:想去南泉寺参悟佛理。满目青山万万秋:形容山峦重叠,风景秀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赏析】 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人以禅喻道,劝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攀登。前两句写学无止境,后两句写山色常在,寓意深刻
注释:千年的竹子,万年的松树,它们的枝叶都是相同的。我要告诉四方来学习的学者,动手做事情不要触犯了祖宗。 赏析:诗中的“千年竹”和“万年松”,用比喻的手法,将竹子和松树描绘得非常优美。而“为报四方参学者,动手无非触祖翁”,则表达了诗人对学习者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尊重传统,传承文明。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译文】 今天投机的事不要讨论,南泉不道遍乾坤。 还乡要等到儿孙辈,祖父从来不进门。 【注释】 南泉:指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宗”,即临济宗,又称“黄龙派”。 乾坤:天地。 还乡:返回故乡。 儿孙:儿子和孙子。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一种理解:人应当放下名利,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同时,也要珍惜当下的时光,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人生观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此题要注意“慧放五道光”是说佛堂内开灯,灯光照遍佛堂内外。 【答案】 译文:自觉地开佛堂,佛堂内的灯光普照四方。无人不信仰佛教,但人们不知道这背后的意思。注释:觉:自觉;开:打开;五道光:佛堂里的灯有五盏,象征佛门中五种修行之道。意:内心。赏析:此诗是颂赞佛堂的。开头两句写佛堂的庄严与佛光普照。三、四句赞美佛门的博大和众生的悟性
【解析】 1.须弥纳芥子颂:佛教语,指须弥山中藏有芥子。比喻佛性广大,能包容一切法,即“一沙一世界”。 2.本非有:本来是没有的。 3.元来空:原来就是空的。 4.何处不相容:在哪里都不能容得下。 【参考译文】 须弥山本是虚无的,芥子本来也是空虚的。将虚空纳入虚无的须弥山,哪里能够容纳呢
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 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
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 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