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岑
【注释】 1.偈:佛教中的韵文。 2.虚空问万像:即问万法,问诸般事物。 3.万像答虚空:即答诸法皆如虚空无自性。 4.何人亲得闻:《楞严经》卷六说“佛是觉者,知见无碍,应物随形,无有障碍”,故此处谓佛能遍照一切,无有障碍。 5.木叉丱角童:木叉即指木叉陀罗尼,丱角为小孩发式。 6.假有元非有:即“有而不有”。 7.假灭亦非无:即“灭而不灭”。 8.涅盘偿债义:即“涅槃”的意义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一首诗,主要讲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三身一体,四本同真。 1. 满眼本非色:这句诗表明,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幻觉或是心灵的产物。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和颜色,强调了佛教中对于世俗世界的超越性理解。 2. 满耳本非声:同样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并非实际存在的,它们是由我们的心所制造出来的幻象。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声音(包括自然界的声音
偈其十一 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 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注释: 1. 不识金刚体:金刚体,指的是金刚不坏之身,即佛祖的身体。这里指的并不是真正的金刚不坏之身,而是比喻修行者的境界。 2. 却唤作缘生:缘生,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里指的是修行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3. 十方真寂灭:十方,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空间概念,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
偈 其十二 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 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 注释: 1. 万法一如:所有现象都如一无二,没有差别。 2. 不用拣:不要挑选,不必区别对待。 3. 一如谁拣谁不拣:一切现象都是如此,你可以选择或选择,或不选择,但都没有本质的不同。 4. 即今生死本菩提:现在生死的根本就是菩提(觉悟)。 5. 三世如来同个眼: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他们的智慧都是相同的。 赏析:
【注释】 百丈竿头:佛教语。指禅宗修行人到达了一定的境界后,再进一步修习也不容易。 虽:即使。得入:得到入道。未为真:尚未达到真实的境界。 须进步:必须不断前进。十方:佛教语。指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个佛土,合起来称为“十方世界”,是修行人应努力去寻求和实践的地方。全身:佛教语。是指达到涅槃的境界,即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证得究竟清净的佛果。 也大奇:非常奇异。 一月之中两月疑: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
这首诗是佛教中的偈颂诗,属于禅宗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妙空妙用不思议,无灭无生无所依。 注释:妙指的是微妙、高深莫测的意思。这里强调了“妙空”即微妙空性的概念。妙用表示这种空性的妙用,不可思议。无灭指没有消失或消亡,无生指没有产生或诞生。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即认识到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既不存在消亡也没有产生
【注释】 偈 其七:这是第7首偈诗。 谁问山河转:谁在追问,山河是怎样转动的呢? 山河转向谁?:山河转动,究竟是向着谁? 圆通无两畔:佛法是圆通的,没有两边。 法性本无归:法性本来是没有归宿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性的诗。诗人借问山河转动的问题来表达对人生、宇宙和世界的认识,抒发了对人生和宇宙本质的思考。 “谁问山河转”,诗人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山河转动,是自然的规律
偈 其十 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 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注释: 1. 佛性堂堂显现:佛性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根本联系和同一性。佛性显现是指这种同一性的显现,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理。 2. 住性有情难见:住性有情表示的是众生,也就是那些具有执着、分别心的存在。他们无法看到佛性的真实面貌,因为他们被这些分别心所困扰。 3. 若悟众生无我:悟是指理解、领悟的意思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玄奘所作的一首偈颂。 译文: 摩诃般若,照见一切真理,解脱甚深的香气。 法身寂灭体悟,三一理圆常不变。 欲识功德齐平处,此名常寂光无上。 赏析: 这首诗以“摩诃般若”为主题,表达了对佛学智慧的领悟和追求。诗中通过描绘“摩诃般若”的特质,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时,能够保持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探索。
这首诗是禅宗的一首偈子,表达了禅宗中对于“见佛”的一种理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即名为见佛人。 释义: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幻象中的真理,那么他就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禅宗中对于“见”的理解,即不是看到外在的幻象,而是认识到内在的真理。这里的“幻”指的是外在的、虚假的事物,而“真”则是内在的、真实的事物。 2. 圆通法界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