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拥貔貅,暮登城上楼。
哀笳风送客,长剑月临帱。
阃外分边计,灯前借箸筹。
二城如可复,江面更何忧。
【注释】德清:县名。谯楼:城上的瞭望台。貔貅:猛兽名,此处比喻英勇善战的将士。哀笳:悲凉的号角声,这里指送别的声音。长剑:指诗人手中的剑,也暗喻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阃外:城外,指边疆。分边计:分划边境的计策。借箸筹:指用筷子当武器来筹划战事,这里指用筷子来代替笔来写作战计划。二城:指两个城池,泛指两方。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任浙东安抚使期间。当时金兵正猖獗地骚扰江南各地,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于杭州等地,不思收复失地。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禁发出感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的诗篇。
“暮登德清谯楼”,起句点明时间、地点,为下文抒怀壮志作铺垫。诗人登上谯楼,放眼四顾,但见万马奔涌,杀气腾腾,一派战争场面。“万马拥貔貅”,形象地描绘了宋军强大的气势。接着诗人又写到自己登上城楼时所见的景象。“哀笳风送客”,诗人听到哀伤的号角声,想到自己即将告别故土,不禁心中黯然神伤。“长剑月临帱”,诗人手持长剑,遥望明月,不禁思绪万千。此时,他想到了自己远在边疆的亲人,以及那些为国家而奋斗的将士们。
诗人又写了自己在军中的生活。“阃外分边计,灯前借箸筹。”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一些典故来表达他的志向和抱负。“阃外”指的是边疆,“边计”则是指制定边疆防御策略;而“借箸筹”则是用筷子代替笔来筹划战事,这里的“箸”字巧妙地暗示了诗人用筷子来代替笔来进行军事谋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心以及对军事策略的重视。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发出了豪言壮语:“二城如可复,江面更何忧!”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收复失地,那么长江之滨就不再有任何忧愁了。这既是对自己的信念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挥剑吟诗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关切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昂向上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