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宦不适意,一身抱长忧。
况此凶歉年,饿者拥道周。
及物岂无念,越职非所尤。
博济古云难,劝分动成仇。
荒村走风雪,破寺寒飕飕。
中夜耿不眠,胡为此淹留。
微官不如意,一身怀长忧。
何况是凶年,饿死者拥道周。
及物岂无念,越职非所优。
博济古云难,劝分动成仇。
荒村走风雪,破寺寒飕飕。
中夜耿不眠,胡为此淹留。
【注释】
①“不如意”:指仕途不顺意。
②“身抱长忧”:身受长久的忧愁。
③“凶歉年”:灾荒之年。
④“饿者拥道周”:饥饿的人挤满了大道两旁。
⑤“及物”:关心他人,施舍。
⑥“越职”:超越职责范围,多指官员不守法度。
⑦“博济”:指救济、施舍。《汉书·循吏传》载,张堪任蜀郡太守,为解决民众饥馑问题,开仓赈贷,并教民种粮,后遂有“博济”之称。
⑧“劝分”:劝人分摊负担,减轻困难。
⑨“荒村走风雪”:在荒废荒凉的小村里行走,顶着风雪。
⑩“破寺寒飕飕”:破旧的寺庙里寒风呼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蜀郡太守(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期间。诗人在蜀地生活了近十年,其间虽有不少政绩和建树,但终因政治上的种种原因,被朝廷召回。此诗便是诗人在蜀地生活的最后一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首联“微宦不适意,一身怀长忧”,点明自己官职低微,不能施展才华,内心感到不如意,因此满怀愁苦。颔联“况此凶歉年,饿者拥道周”,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不幸遭遇,在荒年饥馑之时,人们饥饿难忍,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颈联两句“及物岂无念,越职非所优”,表明自己在面对别人的困境时,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虽然有时候超越了职责范围,但并不以为意。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尾联“荒村走风雪,破寺寒飕飕”描述了诗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工作的场景。而“中夜耿不眠,胡为此淹留”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夜晚,心中充满了疑惑。
全诗通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