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马足动红尘,杂沓晨趋服色新。
绵蕞草仪谁所具,伤心半是大廷臣。
【注释】
讲仪:指朝廷的礼仪制度。马足动红尘,马跑过,尘埃飞起如烟,形容车马喧嚣。杂沓晨趋服色新,早晨上朝的人穿着整齐的服装,服饰新颖。绵蕞(zhuō)草仪谁所具,绵蕞草制成的礼乐器,是谁制造出来的?伤心半是大廷臣,伤心的是那些被贬为大堂官的官员。
【译文】
山城的车马扬起尘土,嘈杂纷乱。人们一大早就穿得整整齐齐地赶来,服饰都很鲜艳。
是谁制作了这种用绵蕞草做成的礼乐器呢?我为此感到悲伤,因为其中一半是那些被贬到大堂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写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诗人一生历仕宋、元两个朝代,在宋末任过宰相。元朝初年曾拜中书左丞兼国子祭酒、集贤殿大学士等职。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屡遭排斥打击,因而晚年隐居家乡。此诗即作于他退隐之后。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朴实自然,感情深沉悲慨。
首句“山城马足动红尘”,点出山城,描写了京城里车马喧阗的景象。山城的居民很少,所以车马不多;但因有皇帝居住,车马还是很多。诗人不说人多,而说车马动,这是夸张的手法。这两句既写出山城的僻远,又渲染出京城车马喧阗的场面。次句“杂沓晨趋服色新”,进一步写京城里的朝士们纷纷前来,都穿着整齐的服装。诗人用了“杂沓”“新”这两个词来形容朝士们上朝的繁忙和朝服的鲜艳。这两句既写出了京城车马喧阗的场面,又写出了朝士们的忙碌和朝服的鲜艳。第三句“绵蕞草仪谁所具?”诗人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原来朝土们穿的都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那么他们用什么来换呢?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继续写下去了。第四句“伤心半是大廷臣”,诗人说那些被贬到大堂的官员,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伤感。最后一句“谁具绵蕞草仪?”则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绵蕞草这个问题上。原来绵蕞草可以用来编成草鞋,也可以用来编制一些简单的乐器,如《诗经·小雅》中的“彼徂者岐”,“绵蛮其马”。因此,这句可以解释为:谁能够制作出用绵蕞草编成的乐器呢?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了京城里车马喧阗,人们纷纷前来朝见皇帝,穿着整齐的服装,以及那些被贬到大堂的官员们的伤感情绪。从结构上看,前两句写京里朝士们的繁忙和朝服的鲜艳;后两句写被贬到大堂的官员们的伤感情绪。这样安排,既符合诗歌的结构规律,又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