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稠大山趋古原,古寺突兀倚山根。
小溪前流未及渡,白塔岌起高蹲蹲。
傅公故宅奉香火,厦屋万间周四垣。
梁朝到今数百载,兜率说法天中尊。
世曾出世役妻子,家或渔扈随犁犍。
道冠儒履忽一变,胡膜梵呗争骏奔。
萧衍老公坐玉殿,舍身建刹开祇园。
花幡乱飞欲满席,拍板歌唱闻槌门。
云光灵异竟何有,仉䏿怪神宁复言。
藕丝袈裟上所赐,奇锦照耀扶桑暾。
龙宫四万八千卷,宝藏一转百鬼掀。
贝多遗文白氎像,经律论疏洪其源。
黄罗绣褥裹顶骨,舍利五色摩尼燉。
一牛眠云已化石,双鹤覆雨仍轩鶱。
劫风吹地日渐坏,楼阁树林无半存。
青梼并耸碧宇上,落叶散到人家村。
浮屠仁祠始自汉,文罽华盖何翻翻。
梁时佞佛特太甚,宗祀断血徒饔飧。
父兄子弟且学佛,绝灭恩爱生雠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双林寺观傅大士顶相舍利及耕具故物》。下面将逐句进行注解和赏析。
古稠大山趋古原,古寺突兀倚山根。
【注释】:古代稠密而高大的山,走向古老的平原;古老的寺院高耸入云,突兀地依傍在山的根部。
【赏析】:描绘了古老寺院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象,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
小溪前流未及渡,白塔岌起高蹲蹲。
【注释】:小溪向前流动,尚未到可以渡河的时候;白色的塔高高地竖立着,像蹲坐的样子。
【赏析】: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塔的高耸和威严。
傅公故宅奉香火,厦屋万间周四垣。
【注释】:傅公的旧宅供奉香火,有一万间房屋环绕其四周的墙壁。
【赏析】: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
梁朝到今数百载,兜率说法天中尊。
【注释】:从梁朝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了,兜率寺的僧人在天空中说法如神祗一般尊贵。
【赏析】: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兜率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世曾出世役妻子,家或渔扈随犁犍。
【注释】:世俗的人曾经为生活奔波劳累(出世),而家中的人或许跟着渔船捕鱼或者跟随犁头耕作(随犁犍)。
【赏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道冠儒履忽一变,胡膜梵呗争骏奔。
【注释】:道士和僧人突然改变了他们的装扮,佛教音乐和唱诵的声音竞相快速奔跑。
【赏析】: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
萧衍老公坐玉殿,舍身建刹开祇园。
【注释】:萧衍皇帝坐在玉石做成的殿堂里(老公),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建造寺庙,开启了一个叫做祇园的地方。
【赏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萧衍皇帝的虔诚和奉献精神。
花幡乱飞欲满席,拍板歌唱闻槌门。
【注释】:五彩缤纷的花幡在空中飞舞,似乎快要布满整个宴会的席位;击鼓拍板的声音传来,仿佛能听到它们撞击门扉的声音。
【赏析】:描绘了宴会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欢快心情。
云光灵异竟何有,仉䏿怪神宁复言。
【注释】:天上云彩闪烁着奇异的光芒,真的有什么灵异之事吗?连仉䏿这样奇怪的事情都不再提起了。
【赏析】:表达了对神秘现象的怀疑和否定态度。
藕丝袈裟上所赐,奇锦照耀扶桑暾。
【注释】:僧人们穿着用莲藕丝制成的袈裟,上面绣有各种奇特的花纹,闪耀着光彩照耀着扶桑岛的太阳。
【赏析】: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袈裟的美丽和珍贵。
龙宫四万八千卷,宝藏一转百鬼掀。
【注释】:龙宫中有四万八千卷藏书,一旦被打开,就能让无数鬼神翻腾起来。
【赏析】: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藏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贝多遗文白氎像,经律论疏洪其源。
【注释】:贝多的遗文中记载着佛教的经典文献,以及经、律、论三藏等佛学著作的详细疏释。
【赏析】:通过对贝多的遗文和佛学经典的描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黄罗绣褥裹顶骨,舍利五色摩尼燉。
【注释】:黄罗绣成的褥子裹着佛祖的头顶骨,那舍利子呈现出五色的光泽和摩尼石的红色。
【赏析】:通过对佛祖头顶骨和舍利子的描写,展现了佛教圣物的神圣性和庄严性。
一牛眠云已化石,双鹤覆雨仍轩鶱。
【注释】:一头牛在云层中沉睡已经变成了石头;两只鹤覆盖着雨滴仍然在飞翔。
【赏析】: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动物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
劫风吹地日渐坏,楼阁树林无半存。
【注释】:猛烈的风暴摧毁了大地,使得楼阁和树林几乎都不复存在。
【赏析】:表达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破坏。
青梼并耸碧宇上,落叶散到人家村。
【注释】:青色的山峰并立耸立在碧蓝的天空之中;落叶飘洒到村落中。
【赏析】: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浮屠仁祠始自汉,文罽华盖何翻翻。
【注释】:浮屠仁祠起源于汉代;华丽的帐篷装饰着文织的华盖,多么壮观啊!
【赏析】:通过对浮屠仁祠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辉煌和庄严。
梁时佞佛特太甚,宗祀断血徒饔飧。
【注释】:梁代时期,佛教被过分崇拜(佞佛),导致正常的祭祀活动中断,只能以供餐充饥为食(宗祀断血徒饔飧)。
【赏析】: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冲击。
父兄子弟且学佛,绝灭恩爱生雠冤。
【注释】:父亲、兄长、儿子和弟弟们都去学习佛法,断绝了恩情和爱情(绝灭恩爱);由此产生了仇恨和冤仇(生雠冤)。
【赏析】: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佛教教义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