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石□□□,胶杯谁能舟。
我岂不知我,量力乃哲谋。
有才比管葛,感奋为武侯。
保身慕夷齐,静退渊明俦。
物亦非所忌,名亦非所求。
北窗羲皇上,东篱晋宋秋。
零陵一杯酒,终古属斯愁。

读晋史九首

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黄庭坚感慨系之

  1. 诗句释义
  • 填石□□□:“填”字可能是指填补或填充的意思,“石□□□”则可能是对某种具体景象的描述,如山石、石头等。整体来看,这句诗可能是在描绘一种自然景观或历史场景。
  • 胶杯谁能舟:“胶”字可能是指胶水或者粘合剂,“杯”字是杯子,“谁”字是疑问代词,“能”字是能力或能够的意思,“舟”字是指船。整句诗可能在表达一种困境或挑战,即在某种困境或困难面前,人们是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1. 译文与注释
  • 我岂不知我:“我”字指诗人自身,“岂”字表示反问,“知”字是知道的意思,“我”字再次用来强调诗人的主体性。这句诗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 量力乃哲谋:“量”字是度量、衡量的意思,“力”字是指能力或力量,“乃”字是才或才能的意思,“哲”字是指智慧或明智,“谋”字是指计划或策略。整句诗可能在表达一种观点,即在制定计划或策略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1. 赏析
  • 此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陈留和山阳两个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诗歌充满了情感色彩和哲理意味。这种结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其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 关键词分析
  • “填”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填补、填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对某种空缺或不足的补充和解决。这可能与诗人在阅读《晋史》时的感受有关,也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遭遇有关。
  • “胶杯”中的“胶”字可能是指胶水、粘合剂,暗示着困境或挑战的紧密和不可分割。而“杯”字则是指器皿、容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生活用品或工具。整体来看,这句诗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困境或挑战,即在某种困境或困难面前,人们是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 “感奋为武侯”中的“感奋”二字可能是指受到启发或鼓舞而振奋起来的意思,“武侯”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尊称。这里可能是在赞扬诸葛亮的卓越才智和英勇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保身慕夷齐”中的“保身”二字可能是指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意思,而“夷齐”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的并称。这里可能是在赞美他们坚守节操、不贪富贵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 “静退渊明俦”中的“静退”二字可能是指保持宁静、淡泊名利的态度,而“渊明”则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别号。这里可能是在赞美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怀的崇敬和向往。
  1. 背景介绍
  • 《晋史》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书,由北宋的文学家黄庭坚所阅读。这部史书详细记载了从远古时期到晋朝末年的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变革、战争胜利和个人事迹等。这些内容为黄庭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然而,他也面临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官场腐败、农民起义等。这些问题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也促使他更加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 黄庭坚在阅读《晋史》时,被其中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深深吸引,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感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决定创作一首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 创作背景
  • 《晋史九首》是在黄庭坚读到晋朝史籍后创作的一组诗歌。每一首诗都以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通过描绘其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评价。
  • 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展示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被认为是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1. 主题思想
  • 《晋史九首》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评价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 同时,这些诗歌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和思考。他通过观察和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这些主题思想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空间。
  1. 写作手法
  •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首先,他使用了排比手法来增强语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其次,他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来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动的形象和情感;最后,他使用了反问和感叹句式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黄庭坚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融合,使得诗歌既有情感上的共鸣又具有历史意义上的深度。
  1. 艺术特色
  •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性的语言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这些典故和象征性的语言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难度和挑战性。
  • 此外,黄庭坚还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组合使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富有哲理性。
  1. 历史文化影响
  • 《晋史九首》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意义,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 此外,这些诗歌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不仅展示了黄庭坚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