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屋下城,突兀城上屋。
初看颇惊眼,再见堪捧腹。
能无鬼神笑,可柰疮痍俗。
不哀梁闲叟,欲竭南山木。
【诗句释义】
峥嵘:高耸的样子;突兀:高耸而突出的样子。形容山的形势高峻,建筑物也显得特别高大。
初看颇惊眼,再见堪捧腹。初看时让人感到惊奇,再次观看时则让人觉得可笑。
能无鬼神笑,可奈疮痍俗。能引起人们的嘲笑,但无法改变人们受到创伤和伤害的现实。
不哀梁闲叟,欲竭南山木。不要为梁国闲散的老者而哀伤,想要用南山的木材来填饱肚子。
【译文】
巍峨的山峦下,有一座高大的城楼,城楼在山上矗立着,显得格外高大雄伟。初次看到它时,令人惊讶不已;再次观看时,则不禁让人忍俊不禁。
难道没有鬼神会因此而发笑吗?然而,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忍受这种创伤和伤痛。
不要再为那些梁国闲散的老人们而感到悲哀了,因为你们需要的是用南山的木材来填饱肚子。
【赏析】
《镇山堂》是一首七言诗,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这首诗通过描绘镇山堂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类创造力的赞美。同时,它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奈和挑战。
首句“峥嵘屋下城,突兀城上屋”描述了镇山堂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里的“峥嵘”和“突兀”形容词,分别表示山的高大和建筑的雄伟。通过这些词汇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大、壮观的画面,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初看颇惊眼,再见堪捧腹”进一步描绘了镇山堂给人带来的惊喜和震撼。初看时,它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到惊讶;再仔细看时,则发现其中蕴含的幽默和趣味。这一转变体现了诗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三句“能无鬼神笑,可奈疮痍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这里的“鬼神笑”和“疮痍俗”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的无力感。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四句“不哀梁闲叟,欲竭南山木”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这里的“梁闲叟”指的是那些闲散的老人们在梁国中的生活状态,而“南山木”则象征着他们所需的物资。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梁国老人们的生活困境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人类需要更加珍惜自然资源、避免过度消耗的道理。
《镇山堂》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美的享受和思考的机会,还启发我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问题时要保持敬畏之心和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