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
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
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
诗句
自得:自己得到满足。
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
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
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
译文
我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尘埃。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无所谓,
只要内心平静,身体放松,就能找到禅宗的修行方法。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真实的自我。
每次学习《易经》的智慧,都能警醒世人,使他们远离世俗的纷扰。
注释
- 自得:指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 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一切现象都是尘(即尘土,比喻世间的事物)构成的。
- 穷通诸物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无所谓。
- 放下此心身:只要内心平静,身体放松,就能找到禅宗的修行方法。
- 随处安禅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 趋时乐至真:追求真实的自我。
- 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每次学习《易经》的智慧,都能警醒世人,使他们远离世俗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界的变化,而在于内心的态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同时,他还强调了修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内心平静,也是为了引导世人走向真实的自我。
诗中的“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一句,深刻地描绘了佛教中关于“万法皆空”的思想。一切现象都是由尘埃构成的,意味着世间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形态和本质,但最终都会消散在无边的大千世界之中。这种观点启示人们,不要执着于外在的事物,而是要追求内在的平静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与真我追求的向往。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佛学内涵,还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禅宗修行的追求和理解,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