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泉喷雪湿征袍,陟降驰驱不任劳。
石啮马蹄山路涩,风抟雕影午天高。
农场纳稼收成早,僧舍悬崖构缔牢。
天府舆图称第一,金汤更用数函褒。
【注释】
还途:归途中;居庸关:古称居庸,今称八达岭。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中即事:指在居庸关中作的诗。
飞泉喷雪湿征袍,陟降驰驱不任劳。
译文:
泉水飞泻,溅起白雪落在我的衣服上,我骑马奔驰,不觉劳累。
石啮马蹄山路涩,风抟雕影午天高。
译文:
山路崎岖,石头磨破马蹄,山路艰险,风卷雕翎在高空飞翔。
农场纳稼收成早,僧舍悬崖构缔牢。
译文:
农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僧人的小屋建在悬崖之上,坚固安全。
天府舆图称第一,金汤更用数函褒。
译文:
四川的地图被认为天下无双,成都的城池更是固若金汤。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从北京出发,经过居庸关,一路上写下了这首诗。《登科后》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九。”《送杨氏女》诗:“今朝郡首长须见,不得于君更画眉。”则知这首诗大约是作者赴京应试前写的。
开头两句,写自己骑马奔驰,不觉疲劳,说明旅途之长和行程之急。“飞泉”二句,写居庸关的景色。山涧飞瀑直泻,溅起无数飞花。诗人身披征袍,骑在马上,奔驰不息,不觉劳累,但山路崎岖,飞石嶙峋,马不能前进,只好勒住缰绳。“陟(zhì)”通“陟”,升、登。“陟降”指登山。杜甫《登楼》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指登上居庸关。“不任劳”犹“不胜劳”,“任”通“仍”。意思是说,由于山路艰险,马不能前进,只能勒马停步,因此感到不胜劳累。这两句写景与写情结合,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三、四句,写山路之险。“石啮”二字承“陟降”“驰驱”而来,写山路之险。“啮”同“啮”。石咬马蹄,路险难走。“山路涩”,指山路崎岖,难以行走。“风抟雕影”写风吹过山头,使雕鸟的影子在空中飞舞。“午天”指正午时分。这里以雕影比喻太阳的影子,形象地描绘出太阳高照的情景。“金汤”本指金属制的城堡和护城河。《汉书·贾谊传》:“铜山西崩,碧山东起,咸阳布衣,桂宫销亡。”“金汤”在这里借指成都的城池。这两句是说:山路险峻,风吹雕鸟的影子在天空飞舞,阳光照耀着成都的城郭。这两句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蜀地山河的壮美。
五、六句,写农事。“农场纳稼收成早”,写农民的丰收。“农场”,这里指田间的农场。“纳稼”指收获庄稼。“收成早”是指庄稼长得快,收获得早。“僧舍”,指寺庙中的僧舍。“悬崖”指寺庙周围的峭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农田里庄稼已经收割完毕,而寺庙中的僧舍也建在悬崖之上,坚固安全。这两句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反映了四川地区的农业和建筑特色。
七、八句写成都城的地势。“天府”指成都平原。这里是说成都地势平坦,如在天上。“舆图”,指地图。“称第一”意思是说四川省的地图最好。“天府舆图称第一”一句,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突出了成都平原的地理优势。“金汤”二句是说成都城坚固如金汤。“数函”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函为十封。“褒”是四川的简称。“金汤”二句是说:四川的地形如坚如金汤,成都城墙更为坚固。这两句以成都平原的地理优势与成都城墙的坚固来突出成都城的地位。
九、十句,写成都城的形势。诗人在成都停留期间,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望剑门》、《入彭州》等都是当时流传较广的作品。这两句是说:四川的地图被认为天下无双,成都的城池更是固若金汤。这两句以四川的地理优势与成都城的坚固来突出成都城的地位。
全诗以记叙旅途所见为主,通过写沿途山水、农田、寺院、民居、城垣等景物及农事、建筑、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绣风光,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此诗语言质朴流畅,意境开阔雄浑,风格豪放洒脱,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