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不能休,瑟瑟还复辍。
宫商发金奏,波涛满林樾。
闻性无合离,声尘自生灭。
适观喧中静,坐对窗间月。

【注释】

  1. 西池:地名。
  2. 夜坐:在夜间坐着。
  3. 不能休:即不停歇。
  4. 瑟瑟还复辍:瑟瑟形容风声,还复是停止。
  5. 宫商: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一,这里指琴瑟之声。金奏:用金制作的乐器发出的乐调。
  6. 林樾(yuè):树木的树阴。
  7. 性无合离:即物我两忘、心身一体。
  8. 声尘:声音与尘世。
  9. 适观喧中静:正看到喧嚣之中有清静。
  10. 坐对窗间月:坐在窗边对着月光。
    【赏析】
    《西池夜坐听风竹》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作者李益时年四十岁,官左拾遗。此诗描写了诗人夜晚在西池边聆听风中竹林的声音,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联“泠泠不能休”“瑟瑟还复辍”,写秋风萧瑟,风竹之声不绝如缕。“泠泠”和“瑟瑟”本是两种不同的风声,前者为轻风吹过竹林,发出悠扬而清脆的声音,后者则为劲风刮过,发出凄厉而急促的声音。这两句将两者巧妙结合,写出了秋风的复杂多变,既表现了风竹之音的悠扬,又暗示了秋风的强劲。“不能休”和“还复辍”,则进一步描绘出风竹之声的连绵不绝。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颔联“宫商发金奏”,以宫廷之乐喻指琴瑟之声。这里,“宫商”指的是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一,分别对应着五色,代表着世间万物;而“金奏”则是指金制的乐器发出的乐调,象征着高贵、华丽、庄严。这两句以宫廷之乐来比喻琴瑟之音,既展现了音乐的优美,又体现了音乐的高雅。同时,“发”字的使用,又使得这一比喻更具有动态感和画面感。
    颈联“波涛满林樾”,以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形容风竹之声的宏大和磅礴。这里,“波涛”指的是大海的波涛,代表着浩渺无边;而“林樾”则是指树林中的树影,代表着自然之美。这两句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与风竹之声相结合,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闻性无合离,声尘自生灭”,以物我两忘的境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性无”指的是本性,即物我本为一体;而“无合离”则是指物我之间的和谐与分离。这两句通过对物我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声尘自生灭”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死、荣辱等俗世之事的淡薄态度。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的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