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传唐帖双钩法,梅效徐家没骨图。
谁道茂林春已暮,不知春色在西湖。

这是一首咏梅竹诗。全诗四句话,每句七字,结构相同,押韵整齐。首句以竹喻梅,用双钩法、没骨图两个关键词,将竹子和梅花的绘画技法巧妙对应起来。次句则以徐家梅花为例,说明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第三句写梅,暗寓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末句点明“春色”之所在,即西湖。

【译文】
竹子传唐帖双钩法,梅花效徐家没骨图。
谁说茂林已到春天尾,不知春色就在西湖边。

【注释】
方李长:人名,不详。
唐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书法字体。
双钩法:指画竹时先用墨画出轮廓,再用笔勾出线条的两种技法。
没骨图:指画梅时先不用墨线勾勒,只凭想象用淡墨渲染出枝干和花瓣的方法。
徐家:指北宋画家徐崇嗣。
茂林:浓密的树林。
西湖:杭州西湖,为江南名胜之 一,有“人间天堂”之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梅竹诗。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赞美了它的美丽与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竹传唐帖双钩法,梅效徐家没骨图”,诗人通过对比竹子和梅花的绘画技法,巧妙地将这两种植物的特点联系起来。竹子的线条清晰、工整,如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唐帖”风格;而梅花的枝干扭曲、自然,却像宋代画家徐崇嗣所创的“没骨图”一样,没有墨线勾勒,完全依靠想象与感觉来表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梅竹都显得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次句“谁道茂林春已暮,不知春色在西湖”,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他认为,虽然人们常说茂盛的树林已经过了春天的时节,但是春天的魅力依然存在。在这里,他特别提到了西湖这个著名的景点。西湖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是诗人眼中真正的春天的代表。因此,他坚信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春天气息。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示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