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辔南驱下宝台,交州正月已青梅。
富良江涌瘴云湿,安化桥昏蛮雨来。
蝙蝠穿林红似焰,蜈蚣浮海黑如堆。
防风犹后涂山会,终为生灵结祸胎。
交趾支陵驿即事
六辔南驱下宝台,交州正月已青梅。
富良江涌瘴云湿,安化桥昏蛮雨来。
蝙蝠穿林红似焰,蜈蚣浮海黑如堆。
防风犹后涂山会,终为生灵结祸胎。
【注释】:
六辔:指六匹马拉的车子。
南驱:向南驱车。
宝台:指交州(今越南北部)的宝台县城。
交州:即交趾,这里泛指南方诸国。
富良江:即富良水,流经广西、越南北部,注入南海。
瘴云:指瘴气,一种有毒的热带病。
安化桥:在越南北部,是进入安南王国的要道。
涂山会:指大禹治水的神话。
【赏析】:
“六辔南驱下宝台,交州正月已青梅。”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乘着马车沿着山路南下,经过宝台县时已是农历正月,而此时交州一带的梅子已经成熟。这里的“青梅”指的是早春时节的梅子,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春天的到来。“青梅”也与“青春”谐音,寓意着青春的美好和活力。诗人通过对梅子生长季节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青春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富良江涌瘴云湿,安化桥昏蛮雨来。”这两句诗描绘了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富良江的水势汹涌,瘴气弥漫;安化桥上,大雨滂沱,笼罩着一片昏暗。这里的“瘴云”和“蛮雨”分别指的是南方特有的湿热气候和当地的降雨模式。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南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蝙蝠穿林红似焰,蜈蚣浮海黑如堆。”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南方地区的昆虫和动物的特点。蝙蝠在夜晚飞行时如同燃烧的火焰般耀眼;蜈蚣在水中游动时则显得漆黑如堆积的物体。这样的描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感受能力。这些形象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方地区的独特风光和生态特色。
“防风犹后涂山会,终为生灵结祸胎。”最后两句诗则是诗人对于人类活动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的深刻反思。防风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部落首领,他治理的地方虽然繁荣,但也因为过度捕猎而导致生灵涂炭。这两句诗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以免给后代留下难以挽回的伤害。这样的结尾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呼吁。
整首诗通过对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特征的描绘以及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考力。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