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乡人久,为农岁序更。
三秋收橡栗,千里足莼羹。
作吏真痴绝,吟诗得瘦生。
诸公能指画,经训尚纵横。

【注释】

上:向。

下:指。

乡人:此处指朋友,同乡之人。

岁序:年岁。

橡栗:橡实,可食。

莼羹:莼菜汤。

痴绝:愚蠢到极点。

瘦生:消瘦的人。

指画:指点,评论。

经训:经典的训诂注解。

【赏析】

《投宪幕下》是唐代李绅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联写自己久居乡里,与友人相交往;颔联写自己为农时有收获,而远游他乡则有口福享受;颈联写自己虽做官却仍不脱文人本色,只是吟诗作对,生活清苦而已;尾联写自己虽在官场,却能指点江山,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在乡里与友交谊深厚,但终因“投宪”而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赴他乡。首句“投宪幕上下”,交代了诗人离乡的背景。“上”即朝廷,“下”则暗含了诗人心中的失望与无奈。从字面上看,“上下”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这正暗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既想进入朝廷,又不愿离开家乡。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体现。

诗人转向描写自己的农耕生活,与朋友之间的交往。颔联“求学乡人久,为农岁序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尽管身处田园,诗人的生活并不如意。“三秋收橡栗,千里足莼羹。”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贫瘠与荒凉,还透露出了他对物质生活匮乏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在官场中,诗人虽然能够指点江山,抒发自己的感慨,但他的内心却是孤独的。“作吏真痴绝,吟诗得瘦生。”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又表达了他在官场中的无奈与辛酸。这种孤独感和辛酸味,正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最后一句“诸公能指画,经训尚纵横。”更是将诗人的感慨推向了高潮。在这里,诗人以“诸公”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中权谋斗争的厌倦和反感。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于经典训诂注解的不屑一顾。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