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池得清泉,泉清乃见天。
宁知天可见,有自未凿前。
池泉一何静,天体一何圆。
仰视天广覆,俯察天在渊。
俯仰倏上下,孰得知其然。
至人有真见,不滞方若圆。
百虑本一致,万殊同一原。
渊渊与浩浩,信匪言可宣。
天运妙不息,君子贵乾乾。
孔圣有明训,请子观逝川。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题郑仲潜东明山凿池曰灵渊
注释:题目是“为郑仲潜的东明山灵渊池所作”,郑仲潜是作者的朋友,他们曾在东明山一起游玩。凿池得清泉,泉清乃见天。
注释:在凿建水池的过程中,得到了清澈的泉水,因为水的清澈,所以可以看到天空。宁知天可见,有自未凿前。
注释:难道人们真的能看到天空吗?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在没有挖开之前看到过天空。池泉一何静,天体一何圆。
注释:水池和泉水如此宁静,而天空则如此广阔无垠。仰视天广覆,俯察天在渊。
注释:仰望天空,它像覆盖着大地一样;俯视水面,它又像是深邃的深渊。俯仰倏上下,孰得知其然。
注释:从上而下或者从下而上,忽然之间就到了不同的层次,谁能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至人有真见,不滞方若圆。
注释:那些真正理解大道的人,他们不会拘泥于形式上的方圆变化。百虑本一致,万殊同一原。
注释:无论有多少种想法或做法,它们最终都是同一个源头。渊渊与浩浩,信匪言可宣。
注释:深渊与浩瀚的大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天运妙不息,君子贵乾乾。
注释:自然的运行充满了奇妙之处,君子应该珍视这不断运转的天地。孔圣有明训,请子观逝川。
注释:孔子曾明确地告诉我们,逝水(指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描写清泉、天空和水的流动,以及人的观察角度,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规律的崇敬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至人”形象象征着那些洞察自然真理的人,他们的智慧超越了世俗的限制,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人类的活动应顺应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