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寂寂夜鸣蛩,苦为儿曹课日功。
道体浑沦参太极,皋比冷落坐西风。
研朱点易露华白,剪烛谈经帐影红。
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蜀文翁。
注释与赏析:
- “讲堂寂寂夜鸣蛩”
- “讲堂”指的是儒家的讲学场所。“寂寂”形容环境寂静,无人声。“夜”暗示时间是在夜晚。“鸣蛩”即蟋蟀在夜间鸣叫,常用来象征寂静无声的环境。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夜晚,讲学家独自在教室内。
- “苦为儿曹课日功”
- “儿曹”指年轻学子或弟子。“苦”表示辛劳、艰难。“课日功”意味着每天辛勤教学。这句表达了讲学家对教育事业的辛苦付出,体现了其对学术和教育的热爱与执着。
- “道体浑沦参太极”
- “道体”指的是哲学中的宇宙本体或道理的本质。“浑沦”意为浑然一体,不分界限。“参”有参与、结合之意。“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最高原理或根本原理。这里可能比喻讲学的内容深邃复杂,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 “皋比冷落坐西风”
- “皋比”,古代用作祭祀时悬挂的红色布条,此处引申为教化、教育的象征。“冷落”表示被忽视或不被重视。“坐西风”形象地描述了讲学者独自坐在教室里,周围没有人关注他(她)的教学。这反映了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 “研朱点易露华白,剪烛谈经帐影红”
- 描述讲学家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研朱”指的是磨墨以使墨水颜色加深,常用于书写或绘画。“点易”是指书写或绘画的过程。“露华白”形容书写的字迹清晰明亮,如同露珠般纯净。“剪烛谈经”则可能是指在烛光下阅读和讲解经书的场景。“帐影红”则是描述室内因为烛火而显得温暖的场景,同时也可能指代讲学家的学问和成就如红色一般鲜艳夺目。
- “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蜀文翁”
- 这句话表达了讲学家致力于教育和治理的理念。提到“礼乐”,通常指代礼仪与音乐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和礼仪培养出有教养、有道德的人才。“斯民”,这里指人民。“开治教”表示开启或发展了有效的政治和教育制度。“闽中”、“常衮”、“蜀文翁”分别指的是福建(闽)、历史人物常衮及其在四川推广文化教育的贡献,以及蜀地(蜀)著名的教育家文翁。这里的引用可能是为了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杰出人物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讲学家在教育领域的艰辛付出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诗句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