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贼其君固不恭,责难陈善乃为忠。
要知尧舜夫何道,只在常言仁义中。

【注释】

孟子:名轲,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尧、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陈王:指战国时齐国人淳于髡。

【译文】

自残其君本来就不恭敬,责备他人改正错误才是忠臣。

要知道尧舜之道是什么,就在于常言仁义之中。

【赏析】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为高人所窃据而不自知者,此齐之所以为齐也。”齐宣王问孟子“为政”的道理,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故人悦而业得立。今居天下之下也,是教之欲有益于国也,子为政焉敢不劳苦?有为者亦若此乎?”孟子以齐宣王与齐桓公相比,认为齐宣王虽然身处下位,但仍然能够做到尊贤使能,这也正是齐桓公所倡导的治国之道。齐宣王又问:“为政何辱焉?”孟子回答说:“居下位而大受其责难,虽欲无辱,得乎哉!”齐宣王又问:“辟草莱、任土地,而使民聚粟帛多,孰与忧纆天下而悦百姓?”孟子答:“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王如果能做到尊重贤能之人,任用能干之人,那么百姓就会安居乐业,生活无忧。反之,如果君王不尊重贤能之人,不任用能干之人,而只是一味地索取,那么老百姓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会饿死。所以,要想治理好国家,君王必须尊贤使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淳于髡是齐国著名的辩士和滑稽家。《庄子·徐无鬼》中说他曾为魏惠王献计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又回到齐国,齐威王很欣赏他,任命他为大夫。齐威王死后,淳于髡又回到了魏国。《史记》记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声歌曲,诗曰:‘东藩既摧,西藩既灭。南藩不庭,北藩不括!’乃令群臣歌之于廷,因罢朝而论之曰:‘与寡人请交相邦,并称觞百爵,与寡人饮,可乎?’群臣莫对。淳于髡前曰:‘可。’遂为客奉酒。坐者百余人,髡伏而饮,尽毕而起,君其谁与?于是威王以髡为诸侯师。”可见淳于髡是一个机智而又善于言辞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