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多辟司徒掾,掾属虽卑地望高。
闻有袁安在公府,可无陈宠作辞曹。
修鲸未肯随鳞介,威凤终须现羽毛。
少壮功名当拾取,金台落日射征袍。
诗句:
汉儒多辟司徒掾,掾属虽卑地望高。
闻有袁安在公府,可无陈宠作辞曹。
修鲸未肯随鳞介,威凤终须现羽毛。
少壮功名当拾取,金台落日射征袍。
译文:
汉儒们常被召为司徒掾,虽然地位卑微但名声显赫。听说袁安正在公府中,我们无需担心陈宠的辞曹之才。修鲸不愿随波逐流,威风凛凛的凤凰终将展翅飞翔。年少时就应该追求功名,金台之上夕阳映照,我们要射向征袍。
注释:
- 汉儒多辟司徒掾:指汉朝时期,许多学者被征召为司徒掾。
- 掾属虽卑地望高:尽管担任低级职务(掾),但因出身或地位而声望很高。
- 闻有袁安在公府:听说袁安正任职于公府之中。
- 可无陈宠作辞曹:不必羡慕像陈宠那样辞去官职的人。
- 修鲸未肯随鳞介:比喻自己不愿意像鱼一样随波逐流,坚守原则。
- 威凤终须现羽毛:威风凛凛的凤凰终将展翅飞翔,比喻有才能的人终会有所作为。
- 少壮功名当拾取:年轻时应该积极追求功名,抓住时机。
- 金台落日射征袍:金台指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落日时分,射箭瞄准征袍,意味着要为自己的前程努力。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汉代儒生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士人群体的看法和态度。首先,诗中提到“汉儒多辟司徒掾”,表明汉代儒学兴盛,许多人被征召为官。这些官员虽然职位较低,但往往因为其学识和品德而受到尊重。接下来,诗中的“掾属虽卑地望高”,揭示了即使是基层官员,也因出身高贵而享有较高声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门第的重视。
诗中提到了袁安的故事,袁安曾任公府中的重要职务,与陈宠形成对比。陈宠辞去官职,可能是出于对官场的厌倦,而袁安则坚守自己的职责,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种对比,既展示了不同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社会期待。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修鲸”和“威凤”两个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态度和理想。修鲸比喻那些不随波逐流、坚持原则的人;而威凤则是有远大志向和卓越才华的人的象征。诗中说“修鲸未肯随鳞介”,强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坚定立场,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最后,“少壮功名当拾取”,鼓励年轻一代要抓住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汉代儒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袁安和陈宠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士人行为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坚守,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