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承明愿已酬,蓬瀛又复接清流。
碧笺时写飞花恨,宝瑟曾传细雨愁。
梦绕故园追过雁,眼穿乡树认归舟。
荼蘼落尽啼鹃急,惭愧群公得纵游。
诗句释义
1 三入承明愿已酬:这句表达了诗人三次进入朝廷(即承明殿)的愿望已经实现。承明殿是古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诗人可能在此担任要职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蓬瀛又复接清流:蓬瀛指的是仙境,通常用来指代高远、洁净的理想境界。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再次回到政治中心,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碧笺时写飞花恨:碧笺指的是绿色的信笺,常用于书写书信。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写信给朋友或亲人。飞花恨可能是形容春天景色的美丽,但同时也隐含了对逝去时光的哀愁或遗憾。
宝瑟曾传细雨愁:宝瑟是一种乐器,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弹奏的琴或瑟。细雨代表了连绵不断的雨天,愁则是指内心的忧伤和不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因某种原因而感到忧愁或困扰。
梦绕故园追过雁:梦中经常回到故乡。追过雁可能表示诗人在梦中多次梦见自己在飞行中追赶大雁,象征他渴望自由或回归。
眼穿乡树认归舟:眼睛看穿了家乡的树木,能辨认出回家的船只。这里的“眼穿”和“认”都传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强烈的归属感。
荼蘼落尽啼鹃急:荼蘼是一种植物,其花语为离别。这里用来形容花朵凋谢的景象,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啼鹃则是指杜鹃鸟,它的叫声常常与悲鸣联系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结束和离别的感慨。
惭愧群公得纵游:惭愧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或处境不如那些得到重用的官员们。群公可能指的是一群高级官员,他们被允许自由地出行游玩。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得到同样待遇的羞愧感。
译文
三度踏入承明殿的我愿望已达成,再度回到政治的中心。绿色信笺上时常写下因春花而引起的哀愁,曾弹奏过的宝瑟现在只能带来细雨带来的愁思。在梦中总是追逐着大雁,在乡间能看到熟悉的树木,却无法辨认回家的船只。荼蘼花开殆尽,杜鹃鸟的啼声愈发急促,让我感到生命的短暂和别离的悲伤。惭愧于那些得到重用、得以放纵游历的官员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深刻的生活感悟。从“三入承明愿已酬”到“惭愧群公得纵游”,诗人不仅描述了个人的境遇变化,更反映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诗中运用了多种自然景物作为比喻,如“飞花”、“细雨”、“归舟”,这些意象既美丽又富有情感色彩,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也借景抒发情感,如“梦绕故园追过雁”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而“眼穿乡树认归舟”则透露了他对归途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