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文物数江东,谁似风流阮嗣宗。
红袖醉歌《金缕曲》,牙旗归导玉花骢。
神仙元与尘埃隔,宾客多应气概同。
寄语龙泉杨少府,园花不减旧时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诗文内容有充分的理解,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和选项进行辨析、推断。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时,要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表达的情感等。本诗前两句是说:江东旧日的风物文物,谁比阮嗣宗更风流?“江东”指东晋,“文物”即风物文物。诗人通过比较,认为东晋时期风物文物之美,无人能及,而阮籍则更是风流倜傥。这一句既点出诗人与阮籍同为“江东人”,又表明二人志趣相同,都是追求清高脱俗,不染世俗之尘。后两句是说:神仙本与尘世相隔绝,宾客之间大多气韵相通。“神仙”指隐居山林的士人,此处泛指隐士。阮籍常以神仙自许,所以诗人称他为神仙。“玉花骢”,骏马名。诗人用典意在说明自己与朋友之间志向一致,都向往隐逸生活。末两句是说:寄语龙泉县的杨少府,园中之花不会逊色于当年红润。龙泉县,古县名,汉置,属东海郡。故址在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西北。杨少府,杨弘微。龙泉县杨氏庄园多有奇花异草,诗人以“园花”代指杨氏庄园中的花木。“不减”意为“不会逊色”。全诗通过对阮籍及其同道友人的生活情趣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答案】
寄阮(yù)弘济兼简
杨亨衢少府①
旧时风物数东江,②谁似风流阮嗣宗③。④
红袖醉歌金缕曲⑤,牙旗归导玉花骢⑥。⑦
神仙元与尘埃隔⑦,⑧宾客多应气味同⑨。⑩
寄语龙泉杨少府,⑩园花不减旧时红。⑩
[注释]
①杨亨衢少府:杨弘微,字亨衢,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西)人。曾作过尚书郎、侍御史、给事黄门侍郎,因弹劾王敦被贬谪至临贺郡。后来被召回京城任太子中舍人。杨弘微善写文章,工书法,著有《汝南先贤传》等作品。杨家园林多栽奇花异卉,因此又有“洛阳花甲杨家”之称。
②东江:指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也泛指江南地区。
③嗣宗:指阮籍。《三国志·魏书·阮籍传》载:“籍容貌瑰伟,志气宏放。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④红袖:红色袖子。这里指代美女的歌女。金缕曲:《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载:“金缕衣,乌丝裙。”唐李益《从军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句暗指美女的歌女。
⑤牙旗:指旌旗上饰以彩绘象牙,借指军队或仪仗队。玉花骢:骏马名。
⑥神仙:指隐居山林的士人。元:通“原”。气息:风度、气概。
⑦尘世:尘世间。
⑧宾客:这里指隐士。
⑨气味:指志趣、爱好。
⑩龙泉:地名,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三十华里处,汉置县,属东海郡。
白话译文:
旧日江南的景物文物,谁能比得上阮嗣宗的风流呢!
美丽的歌女唱着《金缕曲》,骑着玉花骢骏马归来。
神仙与世人相隔,隐士们大多志趣相投。
寄语龙泉县的杨少府,园中的花儿也不会逊色于昔日的鲜艳。
[赏析]
本诗首联二句紧承首句而来,言诗人与阮籍同为东晋人,且都崇尚清高超逸的风骨。“数”就是“比”,诗人以“数”字领起,突出了二人之间的共同之处。“谁似风流阮嗣宗”一句,诗人将阮籍比作了历史上有名的文人雅士阮籍。“风流”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形容人风采翩翩、才华横溢;“阮嗣宗”指的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阮籍。诗人借用“风流”一词来形容阮籍,足见诗人对阮籍是何等的敬仰。“数”字在这里是一个比较的意思,诗人以此表示两人在性格和气质上的相似之处。“谁似”二字,表明了诗人对阮籍的推崇。“谁”,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哪”。“似”,比喻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像”。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东晋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没有人能够与阮籍相提并论。诗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阮籍的赞赏和敬仰之情。
第二联“红袖”、“金缕曲”、“玉花骢”,三句连珠而下,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红袖”,指的是美丽的歌女。她们身着艳丽的服饰,手持红色的衣袖,在歌声中尽情地歌唱。“金缕曲”,是一种古老的曲子。它源自汉代的乐曲《金缕衣》,后来成为唐代的流行歌曲之一。“玉花骢”,是一种骏马。它的鬃毛如玉一样洁白,四蹄如同花朵一般绚烂,奔跑起来犹如一道彩虹般美丽。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歌女的美貌、骏马的雄姿以及音乐的优美。诗人通过这些词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第三联“神仙”、“宾客”二句,诗人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趣。“神仙”一词源于道家的传说,指的是居住在山间仙境的人。他们通常被描绘为超凡脱俗、不受世俗束缚的人。“宾客”一词则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称谓,通常指的是官员或者贵族子弟。在这里,诗人借用这两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隐士应该远离尘世纷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同时,他也认为隐士们应该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
第四联“寄语龙泉杨少府”三句,诗人再次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语”意味着告诉对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感受。“龙泉”是指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东南三十华里的一处名胜古迹。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杨少府”指的是杨弘微,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诗人在这里用他的名字来称呼这位朋友,表达出对他的关心和问候。
整首诗通过对阮籍及其同道友人的生活情趣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