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索风烟暗五陵,群黎愁苦复谁凭。
早年识字知何用,垂老为农病未能。
负米晚归沙上雪,拾薪寒煮涧中冰。
不眠永夜瞻牛斗,光怪犹疑剑气腾。

【注释】1、萧索:萧条冷落。2、五陵:汉代长安周围五个王侯的陵墓,这里泛指荒凉的古都。3、群黎:百姓。4、为农:务农。5、沙上雪:指田里的积雪。6、涧中冰:山涧中的冰块。7、光怪:光影奇异。8、牛斗:牵牛星和北斗星(古人认为它们代表时辰)。9、剑气腾:形容剑光闪烁,气势逼人。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是诗人晚年在长安时的作品。全篇写尽了农民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朝廷的失望之情。

首联“萧索风烟暗五陵,群黎愁苦复谁凭”。起句写景。“萧索”即凄凉冷落,这一句点出了当时长安一带的荒凉景象。“五陵”,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和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等五位帝王的陵墓。长安四周有五个王侯陵墓,因此被称为“五陵”。这两句说长安一带荒凉冷落的景象已经很明显了。

颔联“早年识字知何用,垂老为农病未能”。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识”通“志”,立志;“能”通“耐”,“忍耐”。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读书,但后来因为家贫无法继续读书,只能当农民,而且由于年纪大了,也没法继续耕作了。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困惑与无奈。

颈联“负米晚归沙上雪,拾薪寒煮涧中冰”。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寒冷的天气里回家的情景。“负米”指扛着米回家,“沙上雪”指田里的积雪;“拾薪”指捡柴火,“涧中冰”指山间流淌的冰河。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严寒中的艰辛生活。

末联“不眠永夜瞻牛斗,光怪犹疑剑气腾”。“牛斗”指牵牛星和北斗星,古人认为它们代表时辰。“光怪犹疑剑气腾”则形容了夜空中星光闪耀、剑气冲天的景象,使人感到震撼。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深夜仰望星空时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艰辛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朝廷的失望之情。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