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四月下清江,江水鱼沉江路长。
岂是信陵忘魏国,自缘朱邑爱桐乡。
烟中苍树官桥晚,雨外红莲水槛凉。
惆怅诸公频问信,秋风渐次到秋堂。

李竹简往清江久而不归因讽以寄

扁舟四月下清江,江水鱼沉路漫长。

岂是信陵君忘魏国,自缘朱邑爱桐乡。

注释1:扁舟 指小船,泛舟于清江中。

注释2:信陵君 指战国时魏王的公子无忌,曾为相国,名重一时,后为秦国所害。

注释3:忘 忘记。

注释4:朱邑 汉时人,曾任长安县令,政绩卓著,后任颖川太守,百姓怀念之。

注释5:爱 喜爱。

注释6:桐乡 地名,在今安徽省境内。

注释7:苍树 青葱茂盛的树木。

注释8:苍树官桥 指位于清江边的桥,苍翠欲滴。

注释9:烟中 烟雾笼罩之中。

注释10:红莲 荷花,红色。

注释11:水槛(jiàn) 栏杆。

注释12:惆怅 心中忧愁。

注释13:诸公 指同辈之人或上级长官。

注释14:秋风渐次到秋堂 形容秋天的到来越来越近。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目睹了从开元盛世到会昌五年的动乱,对政治上的种种弊端深有感受,因而写下了大量的讽喻诗篇。此诗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首句“扁舟四月下清江”,写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来到清江岸边,时间是在四月初。清江,即长江的支流之一,位于湖北省境内。四月正是春末夏初时节,此时江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江面常常弥漫着一层薄雾。诗人在这里用“扁舟”来形容自己乘坐的小舟,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小船缓缓行驶在清江之上的画面。同时,“清江”这个词语还暗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

颔联“岂是信陵忘魏国,自缘朱邑爱桐乡”,则转入正题。诗人借用历史上的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一是战国时期信陵君的故事;二是东汉时期朱邑的故事。信陵君,即魏王的儿子魏无忌,他曾担任过魏国的丞相,后来因为被秦国所害而名声大噪。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信陵君的怀念之情。朱邑,则是汉代的一位地方官员,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和敬仰。诗人在这里借用了朱邑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对这位贤良之臣的喜爱之情。

颈联“烟中苍树官桥晚,雨外红莲水槛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烟中苍树官桥晚”,描绘了一座官桥在烟雾笼罩之中的景象。这里的“官桥”指的是连接两岸的道路,而“苍树”则是指那些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仿佛在为行人指引方向。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些树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地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雨外红莲水槛凉”,则描绘了一幅雨后的美景。红莲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鲜艳娇嫩,而水槛则成为了人们欣赏风景的好去处。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美丽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无穷无尽。

尾联“惆怅诸公频问信,秋风渐次到秋堂”,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期待。诗人在这里再次提到了“信”这个词语,但这次它并不是指信陵君或朱邑,而是指那些关心他的人。他们时常询问他的近况,让他感到有些烦扰。然而,随着秋天的到来,秋风渐渐地吹拂到了他的居所——“秋堂”。这里的“秋堂”指的是他的住所或者办公场所,而“秋风”则代表了秋天的气息。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朋友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清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整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