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人散坐堆豗,默记滦江四往回。
发为廌冠容易雪,心因蜗角等闲灰。
惭无元素回天策,空负坡仙酹月杯。
两处飘零家万里,乱山遮断白云堆。

【注释】

上都:古郡名,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察院,即御史台。柏台:指御史台。人散:指官员离去。堆豗:指官吏的闲谈声。发为廌冠:比喻有才略的人被任用。雪:比喻才华显露。等闲灰:比喻心灰意冷。元素:汉成帝时,王吉、贡禹共辅政,成帝认为王氏家族势力过大,欲杀二人以绝后患,王吉、贡禹极力劝谏,使成帝打消了念头。回天策:比喻能够扭转乾坤的良策。坡仙:指苏轼,字子瞻。酹月杯:指苏东坡曾作《赤壁赋》,文中有“酹”酒于月下的描写,此处泛指饮酒作乐。两处飘零:指作者自己和友人两人分别身处异地。飘零:漂泊不定。家万里:离家很远。白云堆:形容山峦重叠,云雾缭绕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仕途坎坷的关切之情。

开头两句是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节。“都”指京城,这里指北京。“上”即京师,即大都(今北京)。“察院”指御史台,古代皇帝设置的监察机构。“柏台”就是御史台的简称。“人散坐堆豗”,意思是说当权者一走,御史们就聚在一起闲聊起来。“堆豗”是喧哗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御史们离开之后,议论纷纷地谈论起朝政来。他们谈论的内容大概是有关皇上的过失,因为皇帝离开以后,他们可以自由议论了。接着,诗人又写了自己的处境:“默记滦江四往回。”诗人想起了自己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美好的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分。“滦江”指滦河,流经北京。诗人在这里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在滦河边畅游的情景,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

第三联是全诗的重点。“发为廌冠容易雪,心因蜗角等闲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那獬豸一样,就能像冰雪一般消融;如果不能施展才华,那么就像蜗牛一样,只能白白地消磨时间,消磨自己的青春年华。“发为廌冠容易雪”是说能够施展才华的话就像獬豸一样,獬豸是一种神兽,它的头上有一对角,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人们把它当作刑具,用来惩治那些违法乱纪的奸佞小人,使他们受到惩罚,消除恶习。所以獬豸的角被用作刑具是很合适的。而“容易雪”则是指这种刑罚能够及时地铲除奸邪。而“等闲灰”则是说如果不能施展才华的话就只能像蜗牛一样白白地消磨时间,消磨自己的精力。这里的“等闲灰”指的是心灰意懒、消磨时光的意思。

第四联是写自己的处境。“惭无元素回天策,空负坡仙酹月杯。”意思是说自己没有能力施展才华,就像没有元素的火一样难以燃烧起来;自己只能空怀抱负,辜负了东坡先生的美酒和豪情壮志。“元素”指张元素,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金匮要略》十卷,后人称他为张机。“回天策”,指挽救时局的计策。“坡仙”指宋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念。后来他在黄州、惠州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虽然也像东坡那样关心时事,但却没有能力施展才华,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而“酹月杯”则是指诗人曾经写过的《赤壁赋》中“对影三人成两立,世中百态皆如斯”的句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站在月亮下对着影子,两个人就变成了三个,世间的事物也是这样千变万化的。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一联是写自己和朋友分别的情况。“两处飘零家万里,乱山遮断白云堆。”意思是说自己和友人两人分别身居两地,相距万里之遥;家乡的山川阻隔,使得家乡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仿佛只剩下那一片片云朵。“两处飘零”指的是自己和朋友两个人分别身处两地。“家万”是指家乡,“万里”是形容距离遥远的意思。“飘零”指的是漂泊不定,四处流浪的意思。“乱山遮断白云堆”意思是说家乡的山川阻隔,使得家乡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那一片片云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家乡的山川阻隔,使得家乡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那一片片云朵。

整首诗以抒发离别愁绪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