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灵峰下,重来为讲经。
神应合掌受,石亦点头听。
云鹤随飞盖,湖龙入净瓶。
至今花雨处,长照一镫青。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作品,题为《初地灵峰下,重来为讲经。神应合掌受,石亦点头听。云鹤随飞盖,湖龙入净瓶。至今花雨处,长照一镫青》。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 初地灵峰下,重来为讲经。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初地”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场所,而”灵峰”则形容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非常美丽。作者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是为了讲经,说明他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敬意。
- 神应合掌受,石亦点头听。
这句诗描述了神对讲经者的回应以及石头对讲经者的态度。”神应”可能是指佛祖或者其他神灵对讲经者的响应,而”合掌受”则是表示接受讲经者的观点或教诲。”石亦点头听”则形象地描绘出石头仿佛在认真倾听讲经者的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讲经者智慧和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佛法的信仰。
- 云鹤随飞盖,湖龙入净瓶。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鹤”可能是指天空中飞翔的云彩和地上飞翔的鹤,它们伴随着作者的飞盖(一种轻便的车轿)一起移动。”湖龙”则可能是指湖泊中的一条龙,它潜入了净瓶(一种用来盛放液体的瓶子),这暗示着湖水被净化或者清澈。这两句诗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和谐。
- 至今花雨处,长照一镫青。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地方的赞美和怀念。”花雨”可能是指春天时花瓣飘落的景象,而”一镫青”则可能是指夜晚时的灯火或者星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美好记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衡山福严寺二十三题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意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