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岭无冰雪,庵居易过寒。
饭炊麻子熟,衣补衲头完。
颢气诗脾里,雷音讲舌端。
知师最清苦,归去北山干。

【注释】

①衡山:在今湖南衡阳市,福严寺在山上。②二十三题:指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为福严寺作诗,共二十三首。③梓上人:即梓州(四川三台)的和尚。④“饭炊麻子”二句:麻子,即芝麻,用来做饭。⑤“颢气”二句:颢气,指天地间清高之气。⑥雷音:佛教语,指佛的声音。⑦知师:指梓上人所诵念的《般若经》的开篇偈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者何?一切众生,齐声闻、辟支佛。”最清苦:最清苦的修行。⑧北山干:指归去后在北山隐居修行。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81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当时作者正任夔州司仓参军,与梓州(治所在梓潼县)相距不远,所以写了这首诗。

首联两句写景,描绘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景象。“近岭”,表明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冰雪”,表明气候温暖,没有冰雪之苦,也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好。“易过寒”,表明自己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没有寒冷之苦。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好,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心境。

颔联两句写自己的生活环境。“饭炊”,表明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麻子熟”,表明自己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裕,有足够的食物供应;“衣补”,表明自己的穿着简朴,没有什么奢华的东西。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自豪之情。

颈联两句进一步描写诗人的生活状态。“食饱”,表明自己吃得好,吃得饱;“讲舌”,表明自己说话不多,能够专心地思考问题。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感激之情。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内心世界。“知师最清苦”,表明诗人对梓上人的崇敬之情;“归去北山干”,表明诗人愿意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纷扰。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此诗以赞美福严寺为主题,通过对福严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于归隐山林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