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仙人白玉笙,飞琼有谱学初成。
碧桃半向露中落,采凤忽来云际鸣。
瑟响洞庭空写恨,磬浮瀛海不传声。
何如吹上扁舟去,秋满西湖月正明。

玉笙为陆国瑞赋

曾听仙人白玉笙,飞琼有谱学初成。碧桃半向露中落,采凤忽来云际鸣。瑟响洞庭空写恨,磬浮瀛海不传声。何如吹上扁舟去,秋满西湖月正明。

译文:
曾经听过仙人演奏的白玉笙乐,那是李飞琼学习制作并初具成就的笙音。碧桃花半开在清晨的露水中落下,忽然间,彩凤从云端飞来鸣叫。那笙音如《洞庭湖》般悠扬,却只能抒发心中的遗憾;如同《瀛海》之音,无法穿越大海传向远方。不如让我吹奏这支笙吧,让秋天的西湖月光更加明亮。

赏析:
这首诗是张翥为元朝诗人陆国瑞所作的一首赋诗。全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笙乐的魅力以及作者内心的感慨。

首句“曾听仙人白玉笙”,直接点出了主题,即诗人曾经聆听过仙人演奏的白玉笙乐。这一部分通过“仙人”二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高远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笙乐的独特韵味。同时,“白玉笙”也暗示了笙乐的高贵与纯净。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笙乐与其他事物相比,进一步突显其魅力。“碧桃半向露中落”,用碧桃花半开放在露水中的情景,形象地描绘出笙乐的美丽与娇嫩。“采凤忽来云际鸣”,则将彩凤从云端飞来,鸣唱着美妙的笙曲,赋予笙乐以生命力与动感。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对笙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尽管笙乐如此美丽动人,诗人却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与遗憾。“瑟响洞庭空写恨”,意味着虽然笙乐声声入耳,但却无法抚平心中的哀愁。“磬浮瀛海不传声”,则进一步强调了笙乐无法越过海洋传播的现实。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体现了他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和珍视。

诗人以“何如吹上扁舟去”收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希望将笙乐吹奏到扁舟之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份美好。这一设想既体现了诗人对音乐传播的期待,也展示了他对音乐之美的无限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笙乐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同时,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歌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