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一骑发长安,王事方殷肯避难。
使者好寻巴道路,诗人多勒蜀岩峦。
江来灌口声初放,云接峨嵋翠不干。
为报郎中勉勋业,远音时遣破幽端。
【注释】
①布延彦:即李布,字延彦,唐宗室。仁都事:仁都县令,属四川道。
③兼东时文可郎中:东时,名不详。时文可,李东时之号。
④王事方殷:指国家正需要您处理政务,您的任务很繁重。
⑤巴道路:蜀地的山岭险阻不平。
⑥诗人多勒蜀岩峦:诗人多登蜀地险峻的山峰。
⑦灌口:在今四川彭水一带。
⑧云接峨嵋翠不干:指连绵不绝的高山云雾笼罩峨嵋山,山上的树木常青不凋。
⑨幽端:深幽之处。
【译文】
送君一骑发长安,国事正殷肯避难。
使者好寻山路险,诗人多登蜀峰险。
江来灌口声初放,云接峨嵋山青青。
为报郎中勉勋业,远寄音书破幽端。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当时,李布任四川道观察使兼剑南节度使,是时李泌、李绛等人正在蜀中任职,李东时就与他们交游甚密。此诗是作者送友人归成都后所作,故诗题曰《送布延彦仁都事还蜀兼东时文可郎中》。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全诗以写景开篇,点明送别之地及时日;中间四句写友人归程中的所见所感;最后四句抒发了对友人归蜀后的祝愿和期待。
首联起笔便直陈其事:“一骑出长安”,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及时间。长安,古时京城的通称。“发”是出发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匆忙,同时也暗示了友人此次离京去蜀的目的:远离京城、远离朝廷。“王事方殷”、“肯避难”则表明了友人此次去蜀并非出于什么私心,而是有公事在身,不得不为之。
颔联承“王事方殷”而来,具体描绘了友人归途中所经之路的艰难。“使者好寻路”,“巴道路”即蜀地的山岭险阻不平。“巴道路”既指蜀地的地理环境,又暗含了友人此行的艰险。“多”字用得很妙,它不但表现了山路的险峻,更突出了友人此行的不易。“诗人多勒蜀岩峦”,则是说诗人大多登临蜀地的险要之地,这里既表现了蜀地山势的高峻,也暗含着友人此行的艰辛。两句互文见义,将友人归途的艰难写得生动形象,让人读来如闻其声。
颈联写景更是传神。“江来灌口声初放”一句,描写的是长江从灌口流入蜀地的情景。灌口,位于今四川彭水附近。江来灌口声初放,不仅写出了灌口的水声,更写出了灌口的地势险要,以及由此而发出的激越声响。“云接峨嵋翠不干”,则是说连绵不绝的高山云雾笼罩着峨眉山,山上的树木常青不凋。“云”是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谓云层缭绕;“峨嵋”指的是四川著名的峨眉山。这句的意思是说,那连绵不绝的高山云雾笼罩着峨眉山,山上的树木常青不凋。
尾联写赠友之辞:“为报郎中勉勋业,远寄音书破幽端”。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也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但这首诗写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它既写景,又抒情;既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写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全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