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暖毡床拥病翁,遣怀篇翰底求工。
悲歌学士徒能壮,学坐禅僧要自空。
鹖旦犹鸣天有雪,爰居已去海无风。
只留一段思乡意,不见诗中见梦中。
注释:
至后暴日 —— 到后来,太阳变得很猛烈。
火暖毡床拥病翁,遣怀篇翰底求工 —— 火炉烤热了毡垫子,让生病的老人家靠在上面;我写诗遣愁,可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悲歌学士徒能壮,学坐禅僧要自空 —— 悲歌里的学士们只是装得壮志凌云,而那些学佛的和尚们却想要达到一种虚空的境界。
鹖旦犹鸣天有雪,爰居已去海无风 —— 鹖鸟还在叫,天空已经下雪了;神箭手仓濑刚走,海上就刮起了大风。
只留一段思乡意,不见诗中见梦中 —— 我只能留下一段思乡的感慨,却看不到诗中有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作者在诗中通过描述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首句“至后暴日”中的“至后”可以理解为到了最后,也就是事情发展到极端的时候;而“暴日”则是指太阳变得非常猛烈,暗指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人们遭受着极大的苦难和压力。
次句“火暖毡床拥病翁,遣怀篇翰底求工”中的“火暖毡床”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人们用火炉取暖的情景;而“遣怀篇翰底求工”则表达了作者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
接下来的两句“悲歌学士徒能壮,学坐禅僧要自空”,则是对古代一些人物的评论。悲歌中的学士们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壮健,但实际上内心却十分脆弱;而学佛的和尚们则追求一种虚空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
最后两句“鹖旦犹鸣天有雪,爰居已去海无风”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描写。这里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动物,一个是鹖(一种鸟类)还在叫,另一个是神箭手仓濑已经离开,海上开始刮起大风。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化无常,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的两句“只留一段思乡意,不见诗中见梦中”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总结。作者认为,尽管诗歌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诗歌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人生和历史。因此,人们在读诗的时候,往往会被诗句中的美好所吸引,而忽略了诗中的深层含义。同时,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文字和意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这些都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