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如荷上露,荡摇不成颗。
妾如莲中薏,苦心思结果。
采莲曲三首
郎如荷上露,荡摇不成颗。
妾如莲中薏,苦心思结果。
在《采莲曲三首》中,王昌龄巧妙地将采莲女与荷叶荷花“融”为一体,若隐若形,别具一格。诗中的“郎如荷上露”描绘了男子如同清晨荷塘上的露珠般清澈透明;而“妾如莲中薏”则形容女子如同莲花中心含着的薏苡(一种谷物),象征着内心的坚韧和不屈。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这句诗通过描绘采莲女被荷花迎接进入河口的场景,以及采莲结束后,月亮又送她们回到江边的情景,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采莲女的美丽和劳作的画面,以及自然景象的互动交织,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诗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形象地刻画了采莲女身着绿色罗裙,其颜色与周围的荷叶无异,仿佛是一体。这种色彩的搭配不仅美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美的追求。”芙蓉向脸两边开”则描绘了荷花盛开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静谧的美感,采莲女们在水中的身影随着歌声而显得模糊不清,直到歌声响起,人们才发现她们的存在。这种声音与场景的交融,使得整个夜晚的氛围更加生动和富有情趣。
素月开歌扇,红渠艳舞衣。
隔江闻笑语,隐隐棹歌归。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月光下歌舞场景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气氛。”隔江闻笑语”传达了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暗示着江对岸的人们在享受着美好的时光。”隐隐棹歌归”则是对采莲女们结束一天劳作,划着小船回家情景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采莲图,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