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
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
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注释】
雁儿落:曲牌名。带过得胜令:曲牌名。
致:使;争:争斗;定:一定。
俺:我。
举头三尺有神明:旧时迷信说法,认为人们一举头,就可以看到头上的三寸之地上有神灵存在。
海神庙见:指在海滨神庙中看见他。
王魁负桂英:王魁和桂英是唐人传奇《张生煮海》中的两个人物。王魁被他的妻子桂英遗弃后,桂英在海边神庙里遇见了王魁并嫁给了他。后来王魁又来找桂英,桂英不从。王魁就用刀杀了她。桂英死后变成一只鸟,飞到王魁家去报信,王魁也因杀人罪被杀。“似”是“像”,“碜可可”是形容丑恶的样子。
【赏析】
本篇是一首元杂剧。这是一出揭露奸情、歌颂贞烈的喜剧。作者通过一个书生与妓女之间的恋爱故事,歌颂了贞烈女子对爱情至诚无欺的高尚品德,揭露了薄幸男子的卑劣无耻。
第一折(一、二句):“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这两句是写书生和妓女之间的一段对话。他们两人都不愿结婚,但都表示要订下婚约。这里用“寻致”二字,表明双方都是自愿的;“既言定”,表明双方都已经定了。“争”字,说明双方都是不愿意的,但又不得不“言定”。这里的“争”字,既是说两人不愿意结婚,又是说他们虽然不想结婚,却不得不结婚。
第二折(三、四句):“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这三句是说书生向妓女求婚,妓女不肯嫁他,问他为什么薄情,他说自己是个真诚的人,而她是个薄情的人。这里用“至诚”一词,表明书生对自己的感情是真诚的,同时也说明他对妓女的感情也是真诚的。“你薄幸谁薄幸”,意思是问谁薄情?是问自己还是问妓女?
第三折(五、六句):“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这三句是妓女对书生说的话。妓女说他既然这样讲,那就应该受到神明的惩罚。这里用“举头三尺有神明”,是对书生的警告,意思是说,他如果真的薄待了妓女,那神明就会让他不得好死。
第四折(七、八句):“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这三句是妓女的话。她说她在海神面前看见了书生和她订婚,就像王魁负了桂英一样,丑恶极了,而且她还发誓要和书生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妓女在这里把书生比作了王魁,说明她认为书生是一个没有诚意的人。
第五折(九、十句):“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这三句是说书生在妓院里受尽折磨,但还是被妓女活生生地杀死了。妓女先用绣带勒住他的脖子,然后又用刀刺他的身体,最后把他活活地杀死了。妓女在杀害书生之后,又放火烧掉妓院,然后跳楼自尽了。
本篇通过对男女双方的对话和行动的描写,揭露了薄幸男子的无耻行为和贞烈女子的高尚品德,歌颂了贞烈女子对爱情至诚无欺的爱情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