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满天地,行子夕阳前。
南浦人争渡,清江夜有船。
异乡孤客泪,隔竹小家烟。
风物今如此,登临一惘然。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分析每一联诗句的内容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此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异乡所见的江城风物。前三句写夕阳西下时江边人争渡的情景;第四句写清江上夜晚有船;后三句写异乡孤客的哀怨之情,最后两句写登临所见之景,引发诗人的感慨。前四句为实写,第五六句为虚写,虚实结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浑成。
【答案】
译文:满眼西风吹拂着天与地,行子正站在夕阳映红的大路前。南浦岸边人们纷纷争渡水,夜幕降临江面上还有小舟行。异乡的孤客眼泪汪汪滴,隔着竹篱笆传来家家炊烟袅袅。眼前这景色如今如此凄迷,登高远望不禁怅然若失。注释:“行子”:指游子或在外的行人。“行子”是“游子”的古称。“西风满天地”:满天都是西风。形容秋天的萧瑟。“行子”指诗人自己,这里暗含诗人的游子身份。“夕阳”:落日。“前”,当读作“前头”,即“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云:“百两,谓车百乘也。”“南浦”是地名,泛指渡口。《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解题》说:“《江南》,刺乱辞也。”《楚辞·招隐士》:“余不忍为此态也,复嘱君云:‘东越之闲,河桥之畔,乃有大禹之庙焉,吾将祠之,荐韶酒肴以观芳洁。’”王逸注:“大禹平治天下,功施四海,故祀之于庙,示不忘德。”这里泛指渡口。“争渡”:争相渡河。杜甫《兵车行》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句。“清江”“夜航”:江水清澈,夜晚有人驾船出行。“异乡孤客泪”:异乡他乡的孤独漂泊的旅人,因思念家乡而伤心落泪。“隔竹小家烟”:透过竹林,隐约可见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隔竹”:隔着竹篱笆。杜诗中多用此语以表距离之感,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荆布絮衣身上穿,盖取蔽寒又保暖。”“异乡孤客”即“异乡之客”。王粲《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此处亦借以形容作者的悲苦心情。“风物今如此”:如今这风景依旧如此。“今”:《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尧舜之时,民无悬耜。”孔颖达疏引陆机云:“今时,虽欲耕稼,犹无器具。”《汉书·食货志》:“故先王建国经俗,立风改造。”《文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颜师古曰:“经国制俗,立风改政,所以移风俗,易民性。”此言今日风俗不美。“今”:指当今时代。“登临一惘然”,意为登上高山远望,心中充满迷茫之意。“惘然”,怅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