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山水古所闻,知有五岳元非尊。
上人足迹半天下,锡端高曳衡湘云。
十年挂锡东海上,金峨雪窦晴相向。
灯分舍利塔畔光,钵共旃檀林下饷。
上人岁晏将何如,手持径寸摩尼珠。
剧谈似讷讷不讷,外貌如愚愚不愚。
上人此理知默契,所以不会唯深会。
二严二乘妙熟探,大千小干了无外。
南还欲鼓湘潭柂,天地江山等么么。
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最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蜀中山水古所闻,知有五岳元非尊。”首联写自己游历四川,欣赏过许多著名的山和水。“古所闻”指诗人早就听说过。“知有”是了解的意思。“元”,同“原”。“尊”,尊贵,这里指崇高、伟大。“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都是中国有名的名山胜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早已听说那五岳的风光,它们原本就高大壮丽而不可轻视。
颔联“上人足迹半天下,锡端高曳衡湘云。”这两句的意思是:这位上人的足迹遍布天下,他像天上的神仙一样飘浮在云端。“上人”“上人”指全上人。“足迹”指足迹。“半天下”,意即遍及天下。“锡端”指僧人的法器——锡杖。“高曳”指高举、拖拉。“衡湘云”指衡山(今属湖南)和湘江一带的云雾。这两句诗意为:这位上人的足迹已遍及天下,他的法器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之中。
颈联“十年挂锡东海上,金峨雪窦晴相向。”“挂锡”意即打坐。“十年”指时间很长。“东海”泛指南海。这两句诗意为:我已经在东海之上静坐修行了十年,阳光明媚,雪白色的山峰和青色的山峰相互对峙。
尾联“灯分舍利塔畔光,钵共旃檀林下饷。”“舍利”意为佛骨遗物,也作“沙砾”。这两句诗意为:我在舍利塔旁边点燃了一盏灯,在树林里找到了一钵食物。“幡幢”指佛教仪式中使用的幡旗和幢幡。这两句诗意为:我在舍利塔旁边点亮了一盏灯火,在树林里找到了一钵食物。
尾句“上人岁晏将何如,手持径寸摩尼珠。剧谈似讷讷不讷,外貌如愚愚不愚。”“岁晏”即年末。“摩尼珠”指佛珠。这两句诗意为:到了年终,这位上人又将做些什么呢?他手持一粒佛珠,沉默寡言而又不失其真率。“剧谈”指高谈阔论。“讷讷”,同“呐”。这两句诗意为:到了年终,这位上人又将做些什么呢?他手持一粒佛珠,沉默寡言而又不失其真率。
尾联“二严二乘妙熟探,大千小干了无外。”“二严”指《阿弥陀经》中的两个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二乘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大千世界”,指宇宙空间。“小千世界”,指人间世。“了无”,即完全、彻底。“外”,指外部世界。这两句诗意为:他对《阿弥陀经》中的两个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及两种修行方法——声闻乘和缘觉乘都精通研究。至于宇宙空间的广大无边和小千世界的微小无际,他全都了然于胸,毫无遗漏。
尾联“南还欲鼓湘潭柂,天地江山等么么。”此联大意为:我打算回到南方去,在湘潭县准备扬帆出发。“天地江山”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么么”形容事物渺小。这两句诗意为:我打算回到南方去,在湘潭县准备扬帆出发。
尾联“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这两句诗意为:我知道在这纷扰变幻的世俗人生中我是微不足道的一座化城,因此我愿意盘腿坐在墙壁上打坐修行。“跏趺”,佛教语,两膝着地,两手叠放在膝上,合掌而坐。
【答案】
①首联点明游历的地域及时间,交代诗人对四川山水的喜爱之情;②第二句紧承首句,进一步表明诗人对五岳的仰慕之情;③第三句通过描绘全上人高超的技艺,赞美其神通广大;④尾联以景衬情,借描写舍利塔下的灯光和树下的食钵,赞颂全上人的出神入化;⑤最后两句,既赞颂全上人深通佛法,又表达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