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上海门深,千古灵胥恨未平。
北斗文星长黯黯,内园官树尚阴阴。
承华殿冷西人语,太乙坛空上帝临。
月黑鄂王祠下路,风吹青火出山林。

【解析】

此为七言律诗。首联点题,钱塘江的潮水涌起,海水涨得很高,淹没了海门山。海门山是钱塘江流入杭州湾的出口,自古以来潮水就在这里掀起巨大的浪花,潮水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声势浩大。“灵胥”即灵胥山,在海宁县东南。《越绝书》说:“会稽有孤屿曰姑苏,姑苏北临海,南望陵阳,东达武林;西去则长洲、海盐,南接句章;北通永世,东达鄞、鄮。”所以称灵胥山。“恨未平”,指国仇尚未得报。

颔联写景抒情。“北斗文星长黯黯”,暗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句意。“内园官树尚阴阴”,暗用杜甫《月夜忆舍弟戍曲》“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文曲星总是黯然无光,宫内的树木也还是那样阴暗。

颈联写景。承华殿是宋高宗时建的行宫,位于钱塘门外。太乙坛是宋初所建,也是帝王祭祀之所。“月黑鄂王祠下路”,鄂王即岳飞,曾驻兵于此。“风吹青火出山林”,指当年岳飞抗金时,曾在钱塘江畔的青墩山(今属桐庐县)一带抗击金兵,火烧金营,后因战败被害,其祠在山上。这两句的意思是:夜晚承华殿冷冷清清,太乙坛空空荡荡。月黑风高之夜,青墩山的鄂王庙前,隐隐约约传来岳飞抗金的战鼓声。

尾联写景。“月黑”,与上句“东风”相对,表明当时正是农历二月,天气寒冷。“风吹青火出山林”,指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曾在钱塘江边青墩山一带与金兵作战。

【赏析】

这首诗以“钱塘怀古次高则诚韵”为题,写的是南宋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钱塘江潮涨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追念。

第一联先点题,然后从海门山潮涌说起。“千古灵胥恨未平”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不幸遭遇的感慨,对历史悲剧的同情。

第二联描写的是钱塘江潮涨的情景。“北斗文星长黯黯”,暗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句意。“内园官树尚阴阴”,暗用杜甫《月夜忆舍弟戍曲》“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文曲星总是黯然无光,宫内的树木也还是那样阴暗。

第三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承华殿是宋高宗时建的行宫,位于钱塘门外。太乙坛是宋初所建,也是帝王祭祀之所。“月黑鄂王祠下路”,鄂王即岳飞,曾驻兵于此。“风吹青火出山林”,指当年岳飞抗金时,曾在钱塘江畔的青墩山(今属桐庐县)一带抗击金兵,火烧金营,后因战败被害,其祠在山上。这两句的意思是:夜晚承华殿冷冷清清,太乙坛空空荡荡。月黑风高之夜,青墩山的鄂王庙前,隐隐约约传来岳飞抗金的战鼓声。

最后一联写景。“月黑”,与上句“东风”相对,表明当时正是农历二月,天气寒冷。“风吹青火出山林”,指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曾在钱塘江边青墩山一带与金兵作战。

本诗以“钱塘潮上海门深,千古灵胥恨未平”为开篇,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钱塘江潮涌起的壮观场面,并顺势引入了南宋的历史背景,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全诗语言简练凝炼,意境深远,情感沉郁顿挫,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