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升肩舆,相与东西征。
浮岚翳远道,宛在云中行。
连山互低昂,曲折如送迎。
接天蔽乔木,涧与风争声。
前登芝泥岭,雨意渐觉晴。
曈昽日色薄,萧瑟衣裳轻。
畏途见鹿角,高砦屯乡兵。
彩旗病目眩,严鼓羁魂惊。
凭轼若梦寐,抚𩨨伤浮生。
顾谓李飞尉,我行犹几程。

【注释】

平明升肩舆,相与东西征:黎明时登上肩舆,相互携手向东向西行进。平明,天刚亮。

浮岚翳远道,宛在云中行:飘忽的山岚遮住遥远的道路,宛如在云端行走。翳,遮蔽。

连山互低昂,曲折如送迎:连绵起伏的山峦互相高低起伏,弯弯曲曲地仿佛在迎接或送别。

接天蔽乔木,涧与风争声:树木遮天蔽日,涧水和风相互争鸣。

前登芝泥岭,雨意渐觉晴:前面攀登到芝泥岭时,雨意渐渐变得晴朗了。芝泥岭,地名。

曈昽日色薄,萧瑟衣裳轻:初升的太阳光显得微弱,衣衫也感到凉爽。曈昽,初升的太阳。

畏途见鹿角,高砦屯乡兵:在险恶的路上见到雄壮的鹿角,高高的山寨驻满了乡村军队。

彩旗病目眩,严鼓羁魂惊:鲜艳的旗帜令人眼花,急促的鼓声使人心神不宁。

凭轼若梦寐,抚𩨨伤浮生:倚着车轼好像在做梦,抚摸衣襟又感伤于人世的虚幻。苏轼贬谪黄州时,曾在《赤壁赋》中提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处借以比喻自己的处境。

顾谓李飞尉,我行犹几程:回头对李飞尉说,我的行程还剩下不多的路要走。李飞尉,苏轼的朋友。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九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本欲前往江州,但路途遥远,遂决定先到富春、临安一带游览。这首诗即写他在芝泥岭上登山途中的情景和感受。

首联:“平明升肩舆,相与东西征。”是说黎明时分登上肩舆,相互携手向东向西行进。这是诗人自谦地说明自己只是暂时离开朝廷的失势官员而已,并非真的要远离京城。颔联:“浮岚翳远道,宛在云中行。”“浮岚”,指浮游的云雾。这两句写山岚弥漫,遮蔽了远处的道路,使人觉得好像在云层中间行走一样。“宛”,好像。

颈联:“连山互低昂,曲折如送迎。”“连山”是指群山。这两句写山峦重叠,高低起伏,曲折蜿蜒,好像在欢迎或送别行人一样。“接天蔽乔木,涧与风争响。”“接天”,形容树冠茂密,枝叶相连,好像能触到天空;“蔽”,覆盖;“乔木”,高大的树木。这两句写林木茂密,涧水奔流,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与涧水轰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互相竞响。尾联:“前登芝泥岭,雨意渐觉晴。”“芝泥岭”,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南。这两句写诗人登至山顶,雨意渐渐消散,天晴了。“曈昽”,指阳光初照。“萧瑟”,意为凄凉。这两句写初升的太阳光虽然微弱,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凉快;衣着也感到凉爽,心情自然舒畅起来。尾联:“畏途见鹿角,高砦屯乡兵。”这两句写山路崎岖,险象环生,只见一群雄壮的鹿角矗立在前方;高高山寨上驻扎着许多乡勇,戒备森严。“彩旗”,指旗帜。“严鼓”,指鼓声。这两句写沿途旌旗猎猎,军号震天,鼓声喧嚷,气氛紧张。尾联:“彩旗病目眩,严鼓羁魂惊。”“病目眩”、“羁魂惊”都是夸张的说法。这两句写由于军号震天、旌旗飘扬,加上军容的威武,使作者头晕目眩,心神不安,好像被囚禁一般。尾联:“凭轼若梦寐,抚𩨨伤浮生。”“轼”,古代车前横木。“𩨨”,衣袖。“𩨨伤浮生”,意思是说扶着车前的横木,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样;抚摸着衣袖,又感叹人世间的虚幻无定。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变化,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心境的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