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万物之精上浮为列星,天星之精堕地或为石。
异哉此石似蛇蟠,其故要非人所测。我疑芒砀赤帝子,披剑斫地白蛇死。
老妪夜哭天不闻,群小连蜷化为此。又疑愚公移山时,此物欲与山俱飞。
苍黄不及蜕皮骨,操蛇之神手脱遣。年多物变形质在,岂有毒心犹未改。
睨之非蚺亦非巴,雪色正类蕲州花。徂徕小松叶如发,一龙五蛇相纽结。
咫尺常疑雷雨来,寻常颇耐冰霜冽。醉李主人初得之,举杯弹琴咏新诗。
便能雅拜亦不俗,未可遂笑元章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石蛇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蛇蟠石歌为濮乐闲司令作
吾闻万物之精上浮为列星,天星之精堕地或为石。
异哉此石似蛇蟠,其故要非人所测。我疑芒砀赤帝子,披剑斫地白蛇死。
老妪夜哭天不闻,群小连蜷化为此。又疑愚公移山时,此物欲与山俱飞。
苍黄不及蜕皮骨,操蛇之神手脱遣。年多物变形质在,岂有毒心犹未改。
睨之非蚺亦非巴,雪色正类蕲州花。徂徕小松叶如发,一龙五蛇相纽结。
咫尺常疑雷雨来,寻常颇耐冰霜冽。醉李主人初得之,举杯弹琴咏新诗。
便能雅拜亦不俗,未可遂笑元章痴。
第一段:描述了石蛇的形态和来历。诗人认为石头上的纹理如同蛇的形状,但具体原因无法解释。他怀疑这种石头可能来自赤帝子(即神话中的神人)的遗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第二段:进一步解释了关于石蛇的描述。诗人将石蛇比作被斩断的白蛇,而老妇的哭泣则暗示了石蛇的存在。他认为石蛇与周围的环境(如愚公移山时的场景)有关,但它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第三段:描述了石蛇的外观和质地。诗人认为石蛇的纹理清晰可见,就像蛇的身体一样。同时,他也提到了石蛇的皮肤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第四段:描述了石蛇的生命力。诗人认为石蛇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冰雪和严寒。他还提到了石蛇在醉酒主人手中的故事,以及石蛇在弹琴咏诗中的出现。
第五段:总结了石蛇的特性和特点。诗人认为石蛇虽然看起来凶猛,但实际上并不具有毒性。他进一步强调了石蛇的独特之处,并将其与常见的蟒蛇进行了对比。
第六段:描述了石蛇的位置和环境。诗人提到了石蛇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描述了它周围的植物和地形。
第七段:描述了石蛇与雷声的关系。诗人认为石蛇常常让人联想到雷声,尽管它的存在并不明显。
第八段:描述了石蛇的坚韧品质。诗人提到了石蛇能够在寒冷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以及它在恶劣天气中的适应性。
第九段:描述了石蛇的神秘性。诗人将石蛇与传说中的赤帝子联系起来,暗示了它的神秘来源。
第十段: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石蛇的敬畏之情。他虽然认为石蛇并不可怕,但也承认自己对它的敬畏感。
这首诗通过对石蛇的各种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诗人通过观察、想象和比喻等多种手法,将石蛇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石蛇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