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下山城,秋风一夕生。
远山晴若近,微日晦还明。
南国登禾黍,中原洗甲兵。
惟应餐沆瀣,云表桂华清。

八月

白露下山城,秋风一夕生。

远山晴若近,微日晦还明。

南国登禾黍,中原洗甲兵。

惟应餐沆瀣,云表桂华清。

注释:

白露: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节令。

秋:指秋天的气候特征。

山城:指山中的城市。

朔风:初秋的寒风。

朝雾:早晨的雾气。

霁景:雨过天晴的景色。

南国:南方的国家或地区。

稻:指稻田。

黍(shǔ):古代的一种庄稼。

北塞:北方边疆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云表:云端之上。

桂华:桂花的光辉,比喻月光。

翻译:

白露时节,山下的山城开始显露出秋天的迹象。

清晨的霜降之后,一阵秋风吹来,带来了寒冷的气息。

远处的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清晰明亮,近处的则似乎被云雾笼罩。

在南方的国家,稻田里金黄的稻谷已经开始成熟;而在中原,士兵正在清洗盔甲和兵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品尝那清凉甘美的沆瀣水,感受着云表之下桂花的芬芳,心情变得格外清爽。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生活气息的小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首句“白露下山城”,描写了秋日白露时节的景象,山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这里的“白露”不仅指天气的变化,也象征着一种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更迭。

接下来三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色,用“远山晴若近,微日晦还明”两句描绘了一幅远近高低各不同却又和谐统一的秋山图景。诗人通过对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后两句则转向了对人间生活的描述。“南国登禾黍,中原洗甲兵”两句,分别描绘了南方丰收的场景和中原战前的紧张氛围。这两句虽然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不同地域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惟应餐沆瀣,云表桂华清”两句,借用了“餐沆瀣”和“云表桂华清”这两个典故,寓意着诗人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之余能够享受那份宁静和美好,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安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