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里先生不鼓琴,偶携明月到东林。
白云满地苍苔湿,流水一山春雨深。
归路已忘言外意,过桥谁识笑时心。
人间俯仰成陈迹,传得高风说到今。
诗句释义:
栗里先生不弹奏琴,偶然带月来到东林。
白云满地苍苔湿,流水一山春雨深。
归路上已忘言语之外的意思,过桥时谁了解笑时的心?
世间俯仰成陈迹,传得高风说到今。
译文:
栗里先生没有弹琴,只是偶尔带着明月来到了东林。
白云满天铺满了大地,苍苔被湿润了。
流水潺潺,山间春雨浓密。
回家的路上,我已忘记了言语之外的意思。
经过一座桥,谁又能知道笑时的心意呢?
人间的一切都在变幻,如同陈迹一样。
只有那些高尚的风范和品德,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栗里先生不弹奏琴,只是在月光下行走,这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偶然带月来到东林,可能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
接下来的句子中,“白云满地苍苔湿,流水一山春雨深。” 描述了周围环境的湿润与春意盎然的景象。这里的“满地”和“一山”都强调了大自然的广阔和深度,而“湿”和“深”则传达出了春天气息的浓厚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美景之中,而是开始反思人生。“归路已忘言外意,过桥谁识笑时心?” 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人情冷暖的无奈感慨。他在路上已经忘记了言语之外的含义,说明他已经超脱于世俗之外,不再为名利所困。而在过桥时,谁又能理解他笑时的心情呢?这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两句,“人间俯仰成陈迹,传得高风说到今。” 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用“俯仰成陈迹”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醒我们要及时行乐、珍惜当下。而“传得高风说到今”则表明他的品德和风度将会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人生哲学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