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炎蒸日似年,金龙山下有林泉。
不知杖锡何时去,裹饭从师借榻眠。
注释:
五月,即初夏。调兵,调动军队。绥阳,今属湖南省。
炎蒸日似年,炎热的夏天好像过了一年那么漫长。金龙山,地名,在今广西桂林附近。有林泉,指山上有清泉和幽静的树林。杖锡,拄着锡杖。锡,一种用金属锡制成的手杖,这里指僧人。何去,何时离去。裹饭从师借榻眠,是说带着干粮去拜访和尚,借了和尚的床睡觉。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初夏时节到访金龙山下,与一位隐逸僧人相遇的故事。诗人通过描绘夏日的炎热、山林的清新以及与僧人的邂逅,展示了一幅宁静、超脱的意境。
一开篇,诗人便以“五月炎蒸日似年”起兴,形象地表达了初夏时节的炎热与漫长。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突出了季节的特点,也为下文的探访埋下伏笔。
紧接着,“金龙山下有林泉”一句,诗人巧妙地将金龙山与林泉联系起来,展现了山中清幽的景致。这里的“林泉”,既指山上的自然景观,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美好的山水之间时,“不知杖锡何时去”一句突然转折,让读者意识到诗人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欣赏美景。原来,诗人正是为了拜访隐居于此的那位僧人。这里的“杖锡”一词,既是指僧人携带的手杖,又暗指他的身份——一位出家人。而“何时去”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士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裹饭从师借榻眠”,更是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带着干粮去拜访和尚,借了他的床睡觉。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通过描绘初夏时节的炎热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叙述诗人拜访金龙山下的隐逸和尚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