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楼观翠岧峣,载道飞香远见招。
非有芝兰从地出,略无烟雾只风飘。
玉皇案侧当霄立,王母池边向日朝。
却袖馀薰散人世,九天清露海尘飘。
【注释】
云州:地名。
翠岧峣(tiáo yáo):山峰高峻,青翠欲滴的样子。
载道:遍布。
芝兰:仙草名。从地出:生长在地下。
玉皇:玉帝。霄:天空,这里指天宫。
王母:王母娘娘。池:池塘。
余薰:残余的香气,飘散到人间。
九天清露:天上的甘露露水,海中之尘:海里的泥沙。
【译文】
云州山中的香炉峰,高耸入云,青翠欲滴,山上的云雾缭绕,阵阵异香四溢,弥漫着整个云州。
没有哪朵芝兰是长在地面上的,也没有哪片烟雾只靠风力来传播,它们都是从天宫里散发出来,远远地飘荡在空中。
玉帝的宫殿就设在云州的最高点,王母娘娘的瑶池就在山边,她们每天都在那里迎接太阳升起的时候。
那飘散下来的余香,像被风吹散的雾一样,飘进了人们生活的世界,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九天上的清露和海里的泥沙。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诗人从云州经过时有感而作。诗中描写了云州香炉峰的奇丽风光以及它所散发的香气对人们的吸引力,表现了作者游赏时的愉快心情和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首句“云中楼观翠岧峣”,开篇即点明云州的地理位置,并描绘出了一幅云州山景图,山峦叠嶂,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接着第二句“载道飞香远见招”,进一步渲染了这一景象,说这山上的云气,仿佛是带着香气的使者,远远地招揽着游客前来。
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香炉峰上的景象,“非有芝兰从地出,略无烟雾只风飘”,说这山上并没有生长什么芝兰之类的花草,但飘渺的云气却像烟雾一样,随风飘荡。这里用“芝兰”比喻香气,用“烟雾”比喻香气,都十分贴切生动。最后一句“玉皇案侧当霄立,王母池边向日朝”,则是对前面景色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说那玉皇殿就矗立在云端,王母娘娘的池子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香炉峰的壮丽景色,而且把整个香炉峰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诗人自江陵出发沿湘江东下途中所作。当时正值春末,天气转暖,草木萌发。诗人乘舟顺流而下,一路观赏两岸风光,心旷神怡,不觉来到了云州。云州山势雄伟,绿树丛生,香炉峰拔地而起,云雾环绕其间,令人陶醉。诗人不禁吟咏起来:云中楼上的香炉峰真是美不可言啊!山上的云雾缭绕,远处传来阵阵清香,让人心醉神迷。这股香气似乎能直达天宫,连玉皇大帝都在那边迎接呢!
云州的香炉峰,是唐代著名的胜迹。峰巅有一巨石突起如炉,故有此称。此峰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海拔214.5米,相对高度约90米,由三座高峰组成。主峰周围有九个支峰,形似九条巨龙盘踞,故此得名“九龙”。相传古时此地常有浓烟滚滚,熏烤得附近的土地裂开一条条深沟,因此又被称为“熏风洞”。
《登高》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大历二年(767)秋天。这是一首抒情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登高所见;后四句为第二层,写诗人临风所感;第三层为第三层,写诗人登高所思。全诗通过对秋天暴雨的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蕴含着深沉的忧虑和盼望时局稳定、国家中兴的思想感情。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目睹了唐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体验到了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感情,关心社会的前途命运。这种思想情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登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