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过闽郡,书声忆满城。
目盲今子夏,心醉昔延平。
尔叔同游息,吾文愧老成。
每分重席暖,相对一灯明。
远海乘桴意,高山伐木情。
愿携邛竹杖,往看离支生。
辟掾青衫旧,趋庭彩服轻。
为言穿木榻,亦未厌藜羹。
宝瑟留飞雁,兰舟及啭莺。
佩怀湘渚赠,绶向会稽迎。
去去江云湿,飘飘鸟雾清。
重来知有意,时我已归耕。
【注释】
六岁过闽郡:六岁,年纪小。
书声忆满城:指陈硕小时候在福建读书时,城中的读书声回荡,他耳熟能详。
目盲今子夏:如今你瞎了眼睛,但仍然记得过去的事情。
心醉昔延平:你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沉醉于过去美好的时光。
尔叔同游息:你的叔叔和你一起游玩休息。
吾文愧老成:我的文章写得不够好,感到惭愧。
重席暖:重席,指宴会中的席位。暖,温暖舒适。
相对一灯明:面对面坐着,只有一盏灯火照亮。
远海乘桴意:乘桴(fú),指渡海。远海乘桴意,即渡海去的意思。
高山伐木情:伐木,砍伐树木。高山伐木情,指攀登高山砍伐树木的情感。
愿携邛竹杖:邛竹杖,一种用邛竹制成的手杖。愿携邛竹杖,意为带着邛竹杖去看望你。
往看离支生:离支山,地名,位于四川峨眉山。往看离支生,意为去峨眉山看你。
辟掾青衫旧,趋庭彩服轻:辟掾,指担任官职。青衫,指穿着青色官服。趋庭,指进见长辈。彩服,指彩色的衣服。轻,指轻松自在。
为言穿木榻,亦未厌藜羹:为言,指代词“你”,指代你的妻子。穿木榻,指穿过木头做的躺椅。亦未厌藜羹,意为你也没有因为藜草汤而觉得难以下咽。藜羹,是一种用藜草熬成的汤。
宝瑟留飞雁:宝瑟,指精美的琴瑟。飞雁,指秋天的雁群。留飞雁,指留下秋天的雁群。
兰舟及啭莺:兰舟,指装饰美丽的小船。啭莺,指黄莺在唱歌。
佩怀湘渚赠,绶向会稽迎:佩,指佩戴的玉佩。湘灜,指湘水之滨。湘渚,即湘江边。绶,指系在衣带上的丝带。会稽,地名,位于浙江绍兴。
去去江云湿,飘飘鸟雾清:去去,形容行走时尘土飞扬的样子。江云湿,指江上的云雾弥漫。飘飘鸟雾清,形容烟雾缭绕的景象清晰可见。
重来知有意,时我已归耕:重来,指再次来访。知有意,表示对方有意愿。时我已归耕,意为现在我已经回到家乡务农。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陈硕年幼时曾随其父陈君举、叔父陈君集在福建生活过,后来他们一家又迁到会稽(今浙江绍兴),陈硕一直怀念这段生活。此诗便是诗人送陈硕离开福建回会稽时所作。全诗以回忆往事为主,通过描绘陈硕童年时在福建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陈硕的深情厚谊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六岁过闽郡,书声忆满城。”开篇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与地点——六年前,诗人六岁时随父亲和叔父来到福建,当时城内读书人的声音还依稀可闻。这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暗示了这次分别可能不会太久。
颔联“目盲今子夏,心醉昔延平。”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既表达了对侄子目盲的同情,又表现了他对过去的留恋。昔日的美好时光仿佛还在眼前,让人陶醉不已。这里运用了“子夏”这个典故,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曾经因为视力不好而无法继续深造。这里的“子夏”是指陈硕自己。
颈联“尔叔同游息,吾文愧老成。”诗人回忆起与侄子一起游玩的日子,感叹自己的文章水平还不够高。这里用“尔叔”指代陈硕的父亲,而“老成”则暗讽自己的不足之处。
尾联“宝瑟留飞雁,兰舟及啭莺。”以物象喻人,寓意深远。宝瑟和兰舟都是文人雅士常用的器物,而飞雁和黄莺则是春天的象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陈硕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能够像飞雁一样自由翱翔,像黄莺一样欢快歌唱。同时,也隐含着对陈硕未来前程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感。同时,诗人通过对陈硕过去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侄子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