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寻三十高僧阁,还有支郎夜渡舟。
湖上风烟留晚照,山中草木带边秋。
水晶宫开碧菡萏,金粟堆呼黄栗留。
下马题诗红叶寺,行人有比岘山游。
【注释】
①主之约: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庾亮登高阳之墩”的句子。
②支郎:南朝梁代诗人谢眺,字希逸,曾任宣城太守,故称支郎。
③碧菡萏:即莲花。
④金粟堆:即佛祖释迦牟尼像,俗称“金粟”。
⑤红叶寺: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南,因唐时多枫叶而得名。
⑥岘山:位于今山西临猗县东北,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北伐时病逝之地。
【译文】
我在寻找三十位僧人在阁楼里修行,晚上还有人在渡船上夜行。
湖面上风烟袅袅,映照着夕阳西下的晚照;山中草木茂盛,带着边陲秋意。
水晶宫里开满了碧绿色的莲花,金粟堆旁传来了黄栗树的声音。
在红叶寺下马题诗,行人有如当年诸葛亮的游历。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诗人游览洪州,登高眺望,心旷神怡,于是写下这首七绝,抒发自己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
首句写寻访高僧的情景。诗人首先登上一座高高的楼阁,在阁楼里找到了许多高僧,他们在那里修行禅定,过着清苦的生活。
接下来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在月光皎洁的夜晚,诗人乘船渡江,在船上观赏着美丽的夜景。湖水上泛起阵阵波纹,岸边的树木也显得格外美丽。
第三、四句描写了山水之美。山中的树木繁茂,草木葱郁,远处的景色仿佛带有一种秋天的气息。诗人用“风烟”“晚照”“秋”等词来描绘山中的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在湖边的一座山上,有一个水晶宫,里面种满了碧绿的荷花,金粟堆旁边也有一丛金黄色的栗子树。诗人在这里驻足观赏,陶醉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文化的理解与接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人生态度。